东莞家教网 暑假终于开始。稍稍有了自己支配的一些时间。虽然仍有不少事情需要处理,但毕竟不是工作,完全可以暂缓。
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儿八经看电视。昨晚,索性什么事不烦,给自己放假。其中有两档节目看完难忘。一是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本期邀请了上海中学、衡水中学、执信中学、湘潭一中等全国著名重点高中的师生,其中很多学生都是今年所在省市的高考状元。听听他们的谈吐,看看他们的自信,说真的,令人敬佩,不得不承认名校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温文尔雅,自信不凡。他们能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7套播出的《被毒打的童年》。江苏常熟一农村,一位年仅6岁女童长期遭到其亲身母亲的毒打,最近最严重一次是被其母打断7根肋骨,最终还是在邻居的帮忙下送进医院,幼小身体已是伤痕累累,凶手竟是自己的生母。面对媒体记者的质问,这位母亲竟然毫无愧疚,认为很正常,用邻居的话说这已成为习惯。她说打小孩因为其不听话,喜欢玩脏东西,从来不叫她妈妈等。这些即便是事实,也不能成为其对自己亲身女儿痛下杀手之理由。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小女孩的父亲对此似乎也是不以为然,还显出无可奈何之状。看到如此情形,令人倍感震惊与痛斥。真不知他们本能的父爱母爱都去了哪里?
看似两件不相干的事,但仔细想想仍有其相通之处。影响人成长的因素也许很多,但我觉得教育方式与成长环境可能是重中之重。看看前者这些“高考达人”,可以断定他们所经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无论是方式还是环境应该是有效的、融洽的。而后者这种长期棍棒下的教育方式与生活环境,真不知这位女童今后的人生及其潜在的人格与心理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看似是个家庭问题,也许仅仅是个案,但其暴露的社会问题似乎又远不止事件本身那样简单。关于这位女童,仅仅靠若干次说教就能帮其走出成长的阴影?关于这位母亲,是不是靠社会的谴责就能让其爱心大发、痛改前非?我看不大可能。这期间有大量工作要做,要想改变现状,可谓任重道远。
我突然想到“改变”这个词,“改”字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 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而“变”字分为“亦、又”两字,可理解为反复、重复之意。长期的棍棒教育是否一定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恐怕未必。适当的惩罚确有必要,但若过之,必然会适得其反。充其量,它仅仅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而已,更何况它还不是科学、有效的方式。
关于教育,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而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产生持久影响的恐怕是心教。因为健全的人格植根于心灵的沃土,自信的人生源于和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