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提醒家长把生存教育作为教育的宗旨,而传统中国教育则是能给孩子就尽量满足孩子,最终孩子独立性要比西方国家孩子晚好多年,甚至成年后依然没有完全的独立起来。

《特别狠心特别爱》反思中国教育(读后感2)

[日期:2014-01-05]   来源:教育点评网  作者:教育点评网   [字体: ]
续上文:说完读书,再说说关于钱的教育。在中国,有些家庭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给孩子大力投资,要什么就买什么,孩子攀比心理严重,爱慕虚荣、不切实际、追求享乐。上海白领为买名牌手袋而饿肚子啃馒头;有的孩子逼家里买苹果手机,却不顾父母在家连苹果都吃不起;还听说在我市一高中,有的孩子因家里接送上学的车不够档次,宁可坐公交也不让家长出现在校门口。中国父母对孩子金钱的教育夸大了金钱的能量,而没有让孩子认识到钱真正的价值。“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中国式新名词,也恰恰体现出中国人“笑贫不笑娼”这种扭曲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在我们痛斥孩子们不懂事、不体谅父母赚钱辛苦时,可否想到是谁教给他们的,又是谁造成的这一切。当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得不到正常的课内知识,必须花着昂贵的补习费在老师办的课外班里牺牲自己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去学习时;当看到亲闻报道的“富二代”、“官二代”们杖着自己老子有权有势,横行霸道时,他们会形成怎样的金钱观呢?
看看作者沙拉介绍的犹太父母的做法吧!犹太父母对金钱的教育既不堵,也不惯,而是象大禹治水一样疏导。他们常用的方式是,从孩子懂事起就教会孩子认识钱、学会正确使用钱及用合法方式获取金钱。在家庭中让孩子在有偿劳动机制下早早地学会赚钱,并真正了解钱的价值。孩子也可以在合理状态下自由支配自己赚的钱。父母只起到监管、引导、帮助的作用。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而犹太人往往是一代富,代代富。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父母的财商教育,学会父母的理财方式,越是有钱人家,越离不开这种教育。犹太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不劳无获”的法则。父母带给孩子的财商理念是:“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以及“回报社会”的理念。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才能学会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社会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最后,再来说说能力教育。
数千年来,犹太人一直把生存教育作为教育的宗旨,排在人生教育的第一位。而学校、社会也会很好地配合家庭来完善这一教育过程。这与中国在父母宠爱下的无为教育截然相反。当孩子对一切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时,中国的许多父母以爱为由阻止了孩子一次次的尝试,等到孩子已经习惯这种生活时,父母又来指责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怎么不想想这又是谁造成的呢?
再看社会,前段时间一个新闻。北京的一位某杂志社副社长的爸爸,假期陪九岁女儿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摆摊卖东西时被执法人员趋赶,并挨了打。没有社会的支持,家庭教育又能走多远呢?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在日本的一次小学野外生存训练活动中,由于山洪爆发,两名小学生溺亡。两名孩子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尸体后,痛哭着给老师下跪,并真诚地道歉:“对不起,我们的孩子给您添麻烦了。”在日本,学生的意外都是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的,无需学校赔偿一分钱。试想,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老师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呢?
当我们的孩子因为没有塑胶跑道而不敢开运动会时;当我们的孩子没有夏令营、春游,而只能坐在教室里上本该外出实践的综合实践课时;当身为老师的我还要早上起来站在校门口充当保安的角色时;当我们的第一要务不再是教书育人,而是确保学生安全时,我真的很想哭。我想问问,我们的家长这是怎么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怎么了?我们的社会又怎么了?一个不懂得尊师重教的民族,它的出路在哪儿呢?
当这样被层层保护下的孩子在中外学生夏令营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我一点都不意外。不知为什么,这让我联想到了高收入高待遇下的中国足球,为什么老是不能出现呢?中国教育,你的出路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