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实际上有千万条道路通往教育的成功,可是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则引起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虽然书中沙拉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以色列的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毕竟差异还是挺多的。

《特别狠心特别爱》反思中国教育(读后感1)

[日期:2014-01-05]   来源:教育点评网  作者:教育点评网   [字体: ]
家教手段中,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去实施教育。这段时间,一直在跟踪一本读物《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是一本上海犹太母亲培养富豪儿子的手记。作者沙拉是一位在二站期间随父亲来到中国避难的犹太小女孩,后来在中国结婚生子。在她离婚后,毅然决然地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从繁华的大上海回到战火中的以色列。她是战后第一个从中国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当时还受到拉宾总理的亲自接见与赞扬。从而也完成了她从一个中国式母亲到以色列式母亲的完美蜕变,最终培养出两名年轻的富豪儿子。这本书记录了她教育观的转变过程,也提炼了她以色列式教育的精髓,更总结出了中国式教育和犹太式教育的不同。
看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向她一样培养出富豪下一代,只是一直就听说犹太人很会教育孩子,想了解学习一下异国教育的精华。谁知看了才知道,这本书不光写到了犹太父母的教育方法,更涉及到了学校、国家、社会的综合教育方式。看了以后,引起我更多对中国现有教育的忧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否定中国教育。相反,沙拉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以色列的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并且在书中列举了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很多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并予以了非常高的认可与肯定。只是现代社会中的“4+2+1”结构下的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直升机”式父母,“啃老族”等违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新现象。
纵观全书,中国式教育的弊端,或者说中国父母最常忽略地三个方面,如下:
1.读书教育
2.钱的教育
3.能力教育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读书的一组调查数据。这是我在微信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作者在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晚间休息时间看到,在玩IPAD、打游戏、看电影的都是中国人,没有看见有人读书、工作。在机场侯机时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而德国人则在安静地读书、看报或是工作。还有一次在上海虹桥火车站侯车时,一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人问他:“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他所说的场景,我想大家也一定并不陌生,这正是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是吗?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能有多少中国人能耐心地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呢?有媒休报道称: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的可怜。更不用说是世界排名前两位的以色列和匈牙利了。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人口占全国80%以上的犹太人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在以色列,昂贵的图书和报刊却阻止不了大家读书的热情,就连乞讨的犹太乞丐,在身边也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因此,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盲的民族,这也是犹太人成为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想想我们的身边,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当我在等待孩子上课外班时,那么多的家长不是在互相闲谈,就是携手出去逛街,打电话、玩手机,真的是几乎看不到有人在读书、学习、工作。家长都这样,难道还能让孩子爱上书吗?再看社会上近年来接二连三地报道:**教授学术论文抄袭,**博导论文剽窃。一个经常读书的专家学者,又哪有写不出东西的道理。而读什么样的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不会读书的父母也不会给孩子推荐出什么适合的好书的。只有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优良品质才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从小让孩子知道书的智慧,喜欢书、爱上书、学会选书、读书;作为学校,希望能少些习题、作业,多给孩子留点读书的时间;而作为社会,更希望能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多些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些麻将馆、酒馆、按摩院和歌厅。只有国人的素质上去了,才会少些诸如“普罗旺斯薰衣草花田里的斗殴”,“埃圾神庙里的到此一游”和“颐和园里随地小便”这样有损国人形象的负面新闻的出现,也才能让我们的国家真正意义上地强大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