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听别人说过多次了,2013年9月开学前买回来,也学习一下。这本书的质量真是不错。我尤其欣赏作者的洞察力和她对事情本质的把握和研究能力。这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具备的,更不是所有当家长的能学会的。看作者16年的教女历程,就知道尹老师是对生活充满智慧的人。我称之为为聪慧的女人。再看她参考的书籍,教育大家的名言警句信手拈来,看出平时对阅读也是喜爱有加的。看了她的书,让我感触很大,我感谢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感谢我的家庭为我营造的幸福氛围。
现在我身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位未满一周岁孩子的妈妈,看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不小的。对我的冲击或者感触如下:
1、给予别人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积蓄。我个人的经验确实不足,但是我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化别人的辛苦努力成功为我所用。这是不是偷窃,这是学以致用,这个捷径还得继续保持。为什么我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生活习惯的养成也不错,因为我深知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只是以前没有考虑那么多,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应验还很多。
2、从孔一博出生到现在11个月,我尽量多的时间陪他,我深知一个温暖的家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在孩子谁带的问题上,我坚持自己带,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拔千金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孩子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什么都懂得。
3、每当成人利益与孩子利益发生冲突时,成人总是选择放弃孩子,让孩子做出牺牲。这一点我跟老公做的不错,在我需要工作时,我们选择租房,这样离着学校近,我可以随时回去照顾他,让他随时能看到妈妈,在心理上适应妈妈短时间不在身边的情况。我的观念就是宁肯自己吃苦,也不能在孩子的问题上妥协让步。
4、一个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妈妈,那不是轻飘飘答应一句的事,那需要你在时间、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既然决定要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用心。把和孩子相处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对于养孩子很辛苦这件事情上,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叫我“妈妈”,我辛苦一点是值得的,自己的内心是比较完美主义的,我希望自己从生到养都亲力亲为,我不希望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把孩子培养成高材生,让孩子样样优秀,说实话,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健康的成长,开心快乐的长大,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喜爱的生活。成为一个普通但是快乐的人。
5、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者亲戚带着。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去扛。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作者的这些话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对孩子用心,曾经同事说她的孩子就在老家待到快三岁才来的,当时来后,孩子的脾气性格特别拧,她花费了一年多时间给板过来。说你可以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婆婆带着。我当时还傻不愣登的说,也可以哈。婆婆也说过明年开春了,带孩子回老家。现在看来必须的打消她老人家这个念头。孩子必须的待在我的身边,这个问题昨天我已经跟老公单方面谈过,孩子必须的待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不能回老家。什么回老家孩子不容易生病,老家的孩子体格好,这些理由都不成立。孩子的体格再好,没有爸爸妈妈的温暖孩子的心理也是空虚的,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也是不利的。
6、父母常常想给孩子积攒更多的钱,实际上多少钱都买不来孩子的快乐,财产今天损失了,明天可以挣回来,但是孩子成长当中的幸福感、教育机会一旦损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的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这才是父母所能给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的财富。对于和谐的家庭,我的感触是很深的,农村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比较重的,家里为了添个儿子,我就在二姑家寄养过两年,我是6岁去的,那时候我已经记事了,在家的时候我的性格是很活泼好动的,但是到了二姑家后又特别的乖巧懂事,一看孩子的两面性表现的多么的突出,任何孩子都知道在家,爸爸妈妈怎么说自己,都永远会爱自己的,但是到了姑姑家之后,小小的心就开始猜测了,是不是他们因为自己太活泼了,不要自己了,小小的我当时有了寄人篱下的悲伤感,性格慢慢的变化,听到大人开玩笑说:“你是小黑孩,你爸妈不要你了”,心里无限的恐慌。哭着回家问姑姑,是不是爸妈不要我了。(大人不要开小孩的玩笑,不要以为把孩子惹哭了,你笑笑多好玩,说不定你那天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伤害了一个纯粹的孩子)。当时特别想家,特别特别想,那种感觉到今天想起来,都是那么的真切。还有当时特别恨爸爸妈妈,为什么那么狠心把我送出来。现在分析来看,因为我当时已经6岁了,对父母的感情已经很稳定了,突然把我从家中送出来,情感上十分接受不了。记得有一次从姑姑家回去小住几天,跟妈妈吵起来了(具体为什么吵不记得了),只是记得自己特别委屈,说爸妈为什么狠心把自己送出去,发泄了自己心中的不满。千万别小看了孩子。孩子什么都懂,记住孩子是一个人,一个你什么思想,他就会有什么思想的有情感的人。
一般来说,我在姑姑家待了两年,跟姑姑姑父的感情应该很好,但是说实话,我不太感激他们。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老吵架,而且是当着我的面吵,有时候还动手,现在脑海总都有当时的影像,小小的我很害怕,很恐慌。当时他们只要变脸,我就想这个地方躲起来。可想我当时多么害怕呀,我的性格就在那三年发生了质的变化。九岁回到家后,邻里都说我变乖巧了,实在是我学好了讨好大人,害怕如果我不听话再把我送出去。直到现在我也害怕看到别人吵架,看到别人吵架我会赶紧躲起来。
现在我理解父母当时把我送到姑姑家她们也很难受,所以三年后她们坚持把我接回家,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他们的身上我学习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夫妻间和谐相处,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让孩子时刻都感觉家就是你依靠的港湾。
结婚前跟老公预定的婚姻协议中就有两个人之间可以吵架,但是必须就事论事,不能翻旧账。而且在公众场合、孩子面前绝对不能红脸。家既是我们身体休息放松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得到慰藉的地方,在家中你可以跟家人倾诉、发泄自己。记得有人说:“孩子,即便所有的路都走不通了,回家的大门一直为你敞开”。亲人加爱加房子才能成为家。
6、吃是人的一种天性,它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斯巴克先生认为:“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精妙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要管。家长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强迫不焦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吃多少。孩子一天胃口大开,一天什么都不吃,这是正常的。大人不也有这样的情况吗。?从一开始添加辅食你就只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孩子喜欢吃什么他自己决定。尽量少让孩子吃零食。
从七月中旬放暑假我开始独自带一博直到八月二十七号,快五十天的时间,期间咳嗽、发烧了,一直喝水比较好的,开学前突然不爱喝水了,给什么都有抵触,小嘴巴闭得紧紧的要不就用手挡住勺子,反正就是除了母乳,其他的都有点抵触。我心里真是着急了,9个月的孩子都应该吃辅食了,他不但不吃,还不喝水,小小的身体怎么抵挡着病菌呢。怕什么来什么,刚开学两周,儿子又发烧了,这次又是咳嗽,每次喂药都得强迫着,着急的一家人不行。还好这次生病好了,孩子开始陆续的喝粥、吃菜、吃肉、吃小馒头、水果(这个倒是没有担心过,他一直特别喜欢吃水果——苹果、桃子、猕猴桃、西红柿、黄瓜、橘子、香蕉、草莓、樱桃,而且特别让我们惊奇的是只要是水果,他都不拒绝,给什么吃什么。我都想他怎么知道是水果的呢!孩子真是让你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