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教育博客

关注东莞家庭教育,关注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学习!

« 家教还是请非课任的老师好天干地支怎么算 读音是什么 »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原创范文一

最后,看到三分厂的下乡青年为了追赶通往高考考场的火车,不顾一切向前跑时,内心是如此震撼,他们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是如此强烈又真实,1977,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真的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废除了11年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让无数知识分子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在沉寂的11年里,依旧坚持着,希望着,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思想压迫下,在雪堆里,牛栏下,柴堆旁,依然手握书卷,不离不弃。
是的,想起了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是无论在什么诗朗诵比赛中都会出现的"神诗,因为无论何时,相信未来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你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你是否还会用孩子的笔体在美丽的雪花上写下相信未来,我想这便是这首诗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了!
大学扩招了,大学生遍地都是,于是我们也便如此了吗?晚上撸地很痛快?看言情玄幻真的很惬意?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视频《那一年,我们好像很有钱》,这段视频真的很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现状,我们有的是青春,挥霍的也是青春。
影片中,最喜欢的是张百强,大胆质疑厂长搞内部测试的决定,绝食以示抗议,维护大家报考的权利,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缺少这种人,抑或我们也不是这种人,但从内心里是欣赏敬佩这类人的,在“不能说的话尽量不说”,“低调行事,沉默是金”的时代,这种人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了!当然厂长开着拖拉机送他们去考场,为了陈琼的事主动揽下罪过,并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时,确实很感动!陈琼的父亲千里迢迢送来高考资料,为孩子们争取权益,父女亲情也是纤毫毕现,小根保为了救强子,献出了生命,高考来了,人确离开了……反倒是陈琼和连长的爱情故事黯然失色,连长最后选择留在东北三农场,陈琼远赴北京读书,从此分隔两地。
高考1977,1977已经远去,高考确还在继续,这便够了。
ps:这是朋友推荐的电影,写了篇文,算是与他的交流看法了。呵呵……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二(诗歌形式)

标题:高考1977
1977年。那是一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里程碑
那一年。背景中到处都是灰濛濛的印象
那一年。人们穿过补丁般的屋顶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
那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按下手印的农民
瞒天过海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前一年
端着大锅饭的中国还远未过上温饱

那一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得到报纸和半导体的确认
就让无数在荒漠中徒步跋涉的青年
看到了希望的绿洲。久违了梦中的蝴蝶泉
虽然还是二月。人们在乍暖还寒中
已经提前嗅到一些春天的气息

那一年。张铁生式的白卷英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经过拨乱反正。告别牛棚的臭老九们走上讲台重操旧业
荒芜已久的校园纷纷敞开通向彼岸的大门
那一年。黑色的眼睛开始四下寻找光明
流浪的钥匙敲打着回家的节拍
被耽误的一代渴望迅速回炉接受淬火

那一年。还未跨出校门的应届生转身回到教室
挎着黄书包从广阔天地里返城的知青
在历经十年浩劫的迷惘中重拾课本
原本打算顶职的哥哥将机会让给弟弟
女孩子扎着麻花辫,男同学穿着卡叽蓝
李和平、刘卫东、赵红梅、杨翠兰、周继华……
就连名字都被打上时代烙印的贫下中农的儿女
无数锄头和扳手,墨斗与焊花
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同一起跑线上

那一年。他们更像退伍多年的老兵偷偷溜回战场
生锈的枪口瞄准明天竟严重偏离靶心
一门门生疏的功课如同一块块粗砺的磨刀石
钝口的卷刃要将过去磨平。将未来磨亮

那一年。仅仅是恢复高考的一次彩排
却让一群年龄偏大且相差悬殊的同龄人
等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们匆匆回到校园
匆匆临阵磨枪。匆匆走进决定人生命运的考场
却姗姗来迟跨入大学校园成为天之骄子

那一年。榜样的力量不可低估
高中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孩子(包括我)
每当繁星点点。仰望北斗总以为那是大学的门槛
以至于越到后来越都抱着不到黄河心不甘
一年年复读一次次空手而归。华山论剑
破釜沉舟。只为了他们心中的燕园和未名湖

高考1977。历史的车轮注定绕不开那个分水岭
我们见证了沧桑巨变而如愿破茧成蝶
我们经历了大浪淘沙而终于扬帆远征
或许也会有高考失利壮志未酬的扼腕叹息
并有沉舟侧畔重整旗鼓的余勇可贾
而我们仍然庆幸我们走过了那条独木桥
我们纵情歌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而现在回想起来。高考1977。仿佛那一年
才让我们才真正找到可以撬动地球的支点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2000字作文范文(共2300字)
1977年,东北的雪,寒冷。三分场里的知青们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北京。十年的劳苦使他们瘦弱,疲惫,但多年的压迫未能磨灭他们心中的激情,他们没有一天不在想着:走出这里,改变命运!1977年,这个机会来了。
本计划1978年实施恢复高考,但邓小平一锤定音:就在1977!这个消息传到黑龙江三分场,一个国营的大农场,知青们的心澎湃了,他们狂喜着找场主退役军人老迟领报名表,不料却被告知必须通过农场的测验。这是什么规定!青年张国强勇敢地站出来宣告:高考是党中央给人民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它,谁也不能故意弄出什么测验来刁难人。知道老迟不愿这么放他们走,知青们开始同老迟进行激烈的抗争,没有人愿意就此放弃。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他们振臂呼喊,老迟就搬出组织、纪律来说话;张国强以绝食抗议,他的好友小根宝和皮奉山也加入了绝食的队伍,老迟倔着脾气不理睬;他们又请来知青陈琼的父亲陈甫德--一位在文革中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数学老师,办成招生办的主任到三分场“视察”,却被老迟识破。
但是陈甫德的一番话却触动了老迟--“我听人说你说过一句话:‘地里的活儿一耽误就是一年。’这些孩子,他们是人,却被耽误了十一年。你凭什么这么对待他们,他们就是想读书,你有什么理由刁难他们?就凭你手中的公章?一个公章就决定了人的一生,这太荒唐了!你也有孩子,如果有人这么对待你的孩子,你愿意么?你这么刁难这些孩子,你还是人么?”
但是这几番的努力没有成功,老迟依旧吝惜他手中的公章,不过,这一切挣扎都被他看在眼里,他的态度、思想在微妙地变化着。
女知青陈琼和她的父亲之间的隔膜,也是这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陈甫德被打成右派反革命,使女儿陈琼蒙上了“黑五类”之羞。 陈琼为此多年不肯原谅父亲。她在三分场遇到了北京青年潘志文,很快和他恋爱了。潘志文使老迟的得力助手,老迟知道此事后很是气恼,千方百计想把陈琼支走,适逢高考政策转变,恰可借此机会叫陈琼考到别处。陈琼为了留在潘志文身边,怎么也不去考。潘志文为了陈琼的未来,报了高考。电影中有一段潘志文的独白: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想起来,说得真有道理。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我觉得这话说到了根上,他把知识还给了人们。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去完成被无知所耽误的时间。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很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陈琼的父亲留在了三分场,给知青们当数学教师。为了使女儿参加高考,他刻了一个假公章,写了一份澄清证明,陈琼才报了高考。
某一天,场里装喇叭,喇叭不慎从高台掉落,眼看就要砸到张国强的脑袋上,小根宝不顾一切冲过去推开了张国强,结果喇叭正中他的后脑,应声倒地,小根宝甚至没发出呼喊,鲜红的血在洁白的雪地上晕开,所有人都懵了……老迟目睹了这一切,沉默了……
最终,迟场长放开手,知青们得到了参加高考的机会。那时距离高考开考已经没多少时间了,众人原计划开拖拉机到火车站,再坐上火车赶到考场,不料半路拖拉机熄火,大家咬咬牙,毅然决定跑到火车站!12月的东北,那是怎样的酷寒!山路崎岖,树木密集,还有地上厚厚的积雪,全都成了他们路上的挑战,可是知青们,不论男女,都拼了命跑,摔倒了,站起来,再摔倒,重新站!相互扶持拉扯着,因为前面就是他们的未来!他们的曙光,唯一的希望!火车在铁轨上呼啸着,他们在丛林里奔逐着。人的一生,注定要有这么一次奔逐,定要这样彻底,这样忘乎所以,豁出一切,这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火车从他们的面前开过,他们声嘶力竭地喊:“火车!火车!——”
可是火车没有为他们停留。
没有。
它是那样无情,冰冷的铁厢在铁轨上碰撞摩擦。
绝望了。这种绝望的滋味我没有体味过,但是我随着他们一起流泪了。你看到每个人脸上失望的表情,有人说,来年吧,只能等来年了。另一些人在哭泣,我看到他们的心在淌血。从前我一直没有真的认为高考是一种值得拿命去拼的机遇,但是在他们迈动的双腿,从他们渴望的撕心裂肺的神情中,我忽然懂得了那种感觉。
但是总有希望躲在绝望之后。迟场长出现了,开着场里那辆拖拉机,喊着:“小兔崽子们!上来,快!”每个人都破涕为笑,相互搀扶着爬上拖拉机。在轰隆声中他们启程,一辆破旧的拖拉机,一车不肯屈服于命运的人,朝着一个光明的方向前行……他们在和时间赛跑!他们兴奋又紧张,满怀斗志又忧心忡忡——一定要赶上!不能再错过,我们要高考!
他们在最后一刻赶到了考点。蜂拥着跑进考场。然而,陈琼的档案却出了问题——她父亲伪造的证明挡住了她进考场的路。迟场长问负责这个问题同志:“拿掉这张证明——要是你的孩子,你敢吗?”“敢!”他们相视一笑。
这是历史上参考人数最多的一次高考,也是唯一一次没有年龄和身份限制的高考。在考场中,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有带着眼镜穿着大衣的中年人,有十几岁的孩子,还有知青们。考数学时,他们都拿出自己的算盘噼里啪啦地计算,那种认真,即使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也很难得。三分场的知青们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陈琼考上了北大数学系,张国强考上西南政法法律系,皮奉山考上上海机械学院,还有的考上了复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师范……
人可以无力,但不可以无知。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历代善于思考的人们思想的结晶。有了知识,人才可能真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整个世界都等着我们,以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去探求!高考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或者它提供的台阶,而在于它迫使我们接受那些看似与我们无关的知识,从而以它独特的方式教化我们,让我们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是可以强国的。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分享到: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东莞家教网 东莞理想家教

粤ICP备11015263号 sitemap
Copyright www.dgqjj.com.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