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教育博客

关注东莞家庭教育,关注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学习!

« 青春期女儿恋上言情小说有理、有序、有效呈现语言知识 »

抒情作品的叙事性

东莞家教网 7月8日下午的讲座是学院副院长南老师主讲的《抒情作品的叙事性》。

这个讲座跟前面几个听过的比较枯燥的讲座不同,比较生动有趣,唯有理论依然是艰深的。怎么来形容呢?就是所有的话你都能听懂,但组合在一起你就感觉很难理解。

所举的例子当然是很鲜活的,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静夜诗》开头,讲到叙事的“事”。这个开头大概讲了半个多小时,但我听的迷迷糊糊,只是觉得很有趣,但再回过头来思考,却不知道听懂了些什么,留在笔记本上也没有什么。除了黑板上的一些字,但那些无疑是不需要另外记忆的。或许,是我在这方面的感觉比较差吧。

随便罗列一点理论,不知道你能看懂多少:

叙事的“事”: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叙事的过程;

叙事文本是人类文化史(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叙事对象:行动、心理、环境、关系;

叙述符号:语言、图像、服饰、建筑、雕刻、音乐;

叙事话语:说者、听者、语境、文本、沟通;

叙事技术与意识形态。

这个讲座最主要的一个解读话题是:“作者死了”的观点: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在叙事本文中,作者显然是没有出现的,所出现的是叙述主体。作者不过是叙述者的“书记员”,文学本文一经产生,作者就消退了。

作者死了!从“功能”层面消解了作者的主体地位,“作者”中心主义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个营垒就被攻陷了。叙述者的作用就突出了。

由创作主体向叙述主体的转换,是从哲学向叙事本文的一次逃亡,是从文学社会学、文学史学、文学心理学,向文学本文中心研究的一次“撤退”。

这一次撤退,把哲学中的人的主体性,转换为本文中的叙述主体性,把文学活动中的审美主体转换为技术主体,把作者的“社会存在”主体转换为本文存在的功能主体。

这一部分的理论我是是懂非懂。若不是讲课的南老师所举的例子还是那么生动,这样的理论若是让我看,我自己一定是很难读懂的。

下面这些内容是我在笔记上记得非常详细的,但我不知道这些东西该怎么运用,或者说,能怎样去解读文本?不从作者的角度,难道从每个读者自己的角度吗?那么语文教学还从何教起,每个人的解读必然是不同的啊!

叙述者是动作的发出者,具有自己的性格、经历、形貌特征和命运走向,它具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心理特点。

托多罗夫:从三种基础谓语(爱情、交际、帮助)分析人物行动法则。

格雷马斯:是什么——做什么

                三大语义轴:交际——欲望——追求

               “施动者范畴”中   主体/客体

                                  发出者/接收者

                                  辅助者/反对者

有血有肉的人物——叙述功能性的“角色”

人物的生命意识被忽视;

虽然后面又听了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不管是金昌绪的《春怨》还是戴望舒的《雨巷》,虽然作品浅显,但经过叙事角度的一分析,我反而模糊了,或许平时我们基本上没有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过文本吧,更不用说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了。

学习任何东西,理论肯定是需要的,但理论怎么和实践结合起来,甚至用来指导实践,这些都是我们一线的老师最想知道的。否则的话,理论学的越好,对现实的教学越疑惑,那么我们的培训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是我听了这个讲座后感受最深的一点。

分享到: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东莞家教网 东莞理想家教

粤ICP备11015263号 sitemap
Copyright www.dgqjj.com.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