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册时间:2012/4/8
最后登录:2022/2/11
老油条
发贴数:2432
积分:7404
更新:2013/6/15
|
1 #
教育部划分师德底线 网友感叹师德原来是划出来的
/>
师德是教师工作中一直都提及的话题,学校和教育部门也经常通过一些活动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师德意识,然而,近段时间教师缺乏师德的行为——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持续关注。6月14日北京2013年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被曝光师德沦丧的教师都是教师队伍中的败类。据相关人士透露,北京将首先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严惩缺乏师德的教师行为,并在今年出台相关“底线文件”对师德底线进行定义。不过,网友却感叹师德原来是划出来的,颇具讽刺意味。
张爱玲说:“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当你读这句话时,想必重读的是“做人”二字。教师、班主任,首先是为人。而“做人”这件事放在教师身上,便成了“师德”。班主任工作能否得以开展、开展得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师德”。作为一名教师,得先在人格上使人信服,既要被相信,又要被钦佩。然而回顾当下,我们依然能看到许多昧着良心的人,假借教师之名,行龌龊之实,败坏了整个教师队伍的风气,其行为令人发指。那么,身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与学生接触最多、责任最重的班主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来构成“师德”呢?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自爱”。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自尊、自立、自强、自爱”。讽刺的是,某些教育我们“自爱”的老师,自己却不能恪守。自海南某校长被曝带多名女生开房以来,老师猥亵、性侵学生的报道便如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长久、牢牢地占据着媒体的半壁江山。(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忽然有这么多?从前呢?)每每遇到这样的新闻,看者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究其原因,便是教师的“不自爱”。世人皆有欲望,若都按原始冲动行事,这和动物怕是相差无几了吧。因为我们自爱,便能控制、主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教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再以身试法,触碰道德底线,这种不自爱导致的,又何止是学生的身心受伤、老师的身败名裂,难道不是这个社会的缺憾吗?我们应当净化教师队伍的空气,不光对在校的师范生,即便是步入教师岗位后,也同样必须对其进行思想上真真切切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要避免、杜绝类似“政治思想教育”的“假、大、空”,而应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规范教师与学生接触的行为举止、乃至言谈交流。而班主任,作为同时与任课教师和学生接触的纽带,更应该在自我校正之后,时刻关注任课老师的言行举止,防微杜渐。
其次,决断力。曾经讨论过的那则案例,老师以班内民主的形式决定一个女同学的去留,最终导致该生跳楼。我们曾围绕这是否是一种民主而展开讨论。而我以为,在这荒谬民主的背后,实则是老师缺乏判断力、抉择能力的体现。纵然该生做过不对的事,但终究还是个孩子。然而,老师却将她的命运,简单地交由一群同样是心智未开的孩子们。可见,这老师也不过是个“孩子”,多不成熟啊!他有没有想过孩子们投票的结果?面对每一种结果,他又该怎样?很显然,没有。如果有,他便会有自己的判断,不用“民主”了。这看似是个极端的案例,却渗透到日常的班级管理。老师在让学生们做一件事、决定一件事之前,必然应该在心中前后考虑周详、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决定。这样才不至于自己被情况牵着鼻子走,甚至是局面的失控。一个果断、有主见的老师,才能使学生、家长发自内心地佩服,继而遵从。
最后,专业知识,尤指教育技能、心理学知识。关于这一点,有许多人可能持保留意见,他们秉承的是“摸石头过河”,相信实践出真知。我不否认实践的巨大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却似乎在后退,越来越脆弱。如果不进行开导、不在开导时运用专业知识,孩子们也许会做出出乎意料的事。央视《新闻调查》曾做过一期名为“双城记忆”的节目。在一个叫“双城”的小镇,有6、7个孩子相继服毒自杀,而原因却不得而知,其中几个孩子的手臂上刻着“忍”字。事后,老师在教育孩子们时说,“喝毒药会胃疼”。记者采访老师,问他如果遇到苦闷、委屈的事儿怎么办,这位老师说“忍着”,答案和孩子一模一样。老师说,最后一次参加心理培训是1982年的师范班,“也没有人告诉我要怎么做”,这位老师如是说。可见,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遇到突发状况、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时,连自己都无法调节,又如何去引导比自己更脆弱的学生呢?
现如今的教师队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公平问题、收礼问题等等等等。但我认为,所有一切的解决都建立在师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历来推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识同等重要的,是素质。作为教师,收获了许多闪耀的头衔:园丁、春蚕、蜡烛……与此同时,作为教师,也同样应具备一些常人不具备的素质。
优秀教师的形成,需要教师本人至始至终不断提高自己,需要学校、社会的监督。但在如今这样一个信任缺失的大环境中,我想,我们更需要、更迫切的,是对老师的宽容。让我们允许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允许更多在岗教师成为“优秀”的一员,真正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当之无愧!(三点总结实乃冰山一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