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新闻 » 交流灌水 » 余秋雨寻觅中华读后感

用户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册时间:2012/4/8
最后登录:2022/2/11

老油条
发贴数:2432
积分:7404
更新:2013/6/11

1 #
倒序看帖 dgqjj 发表于 2013年6月11日 3:36:42 周二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寻觅中华读后感

很喜欢余秋雨的文章,因为在他的文章里能找到空虚精神的慰藉,茫茫人海,我们仅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员,然而普通的人生,灵魂也总不安分的跳动,渴望穿越当代,穿越时间与空间,去领略更多,拜访更多,最终丰富自身,丰盈灵魂。
于是,带着无比崇敬之情再次拜读余秋雨的《寻觅中华》,渴望能在伟人的思想风暴中,领略一、二,提升自我。

一、猜测黄帝

人类总对自身的起源怀有无限的畅想,更对族类的祖先怀有无尽的崇敬之情,这就好比,每个孩子在出生以后,略懂事之前总爱问:我从哪儿来?余秋雨先生也不例外,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一个人躲在半山藏书楼,阅尽古今历史,猜想人类起源,寻找炎黄子孙的精神共通点,令人敬佩。
什么是华夏文明,什么是炎黄子孙?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余秋雨先生对此做了见解,可是愚钝的我仍然无法明白什么是华夏文明,但到有一事十分好奇。今天的炎黄子孙一定无法想象,我们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原是一对冤家,黄帝是华夏民族实现第一次文明腾跃的首领,并把他看成是真正的始祖。而炎帝的主要业绩则是农业,他为中华这片土地的文明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两个杰出的男人,并未因对方的杰出而倾慕赞扬对方,最终达到共同合作。而是成了战争的对手,他们开启了历史战争的端口,“血流飘杵”,让人看到了战争的最初残忍形态。这不禁让我感慨再伟大的人也不会容忍对手比自己强大,宁愿毁灭自己,也要战出最后的“王”,于是中国总有:一山难容二虎之说,因而也可以理解为何当年毛泽东执意要挥师中原,将蒋介石赶到台湾之举。
这就是中国的起始精神-----斗争,黄帝离我们太远,而黄帝的身影却浓缩在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二、天灾神话

近几年来,我总感觉人是如此的渺小,因为灾难总在不经意间悄悄到来,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西南干旱,凝冻等等,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多少生命在一瞬间全都化作来了泡影,我们束手无策,我们哀伤痛苦,可是除了流泪与祈祷,伤心与难过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重建家园,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余秋雨先生在文章里面提到了中国的神话,这是一个新的亮点,中国是一个富于想象的带有浪漫色彩的国家,神话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余秋雨先生将其分为宏伟创世型与悲壮牺牲型。并列举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例子,这四则神话的主角,三个是女性,一个是男性。他们让世代感动的是躲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格。而这种人格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
可是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又具体应该是什么呢?
根具余秋雨先生的讲解,他人为:精卫填海表现的是华夏民族的毅力与决心,夸父追日则表现的是人类最初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嫦娥奔月则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最高想象,向往一种孤独崇高的凄美,也许永远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但在中华民族的心理却勾勒的是一个令所有人类向往的境界。女娲补天,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难的时刻总会有强者站出来,为人们撑起一片天,这是英雄主义色彩,可是却给无数人做了榜样。
我想是的华夏民族的集体精神就在此,我们的民族是智慧的,小小的神话故事里蕴藏的是深奥的哲学之理,它传了一代又一代,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无数的华夏儿女。
因而我们总会看见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总能挺过风风雨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我们这个拥有5000年华夏文明史的国度,又怎么不是靠这些来集体精神来维持与发展壮大的呢?


三、占卜殷墟


我不喜欢历史,因为历史太过于沉重,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喜欢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可是在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这则文章之后,我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每前进一小步都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夏商周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感受不到它的真实存在,甚至觉得有关他的一切都是一个传说,一个没有历史没有依据的荒唐的远古传说,于是我从来不喜欢关注他的一切。
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远古的过去,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他们曾经这般的努力,而且创下了中国的文明基地,他们没有任何借鉴,但是他们有坚强的人生信念,他们将未来寄托在天的旨意上,他们每次遇见大的问题难以决择的时候他们总不忘了占卜,并将结果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他们从来不曾害怕过一切,但他们遵循天的旨意,敢为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幸福而搏斗。
商朝是历史文明的开端之朝,盘庚是一个伟大的君王,他曾排除万难坚持迁都,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他们越过黄河,一直往西,在路途中不知死了多少人?有过多少的辛酸,可是远方的梦在召唤,他们义无反顾的向前,向前。最后他们终于到了殷,在那里安家乐业,从此繁荣百代。试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坚持,那么中国又怎么会出现青铜器文明呢?
他们的贡献是可想而知的。在中国的近代,中国遭受了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污辱,我们的国家快灭亡了,我们找不到精神的依托点了,就在这个时候,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龙骨,许多文人之士一下子清醒了,他们把这一形势看成是中国祖先在指引着我们未来的路,于是大量的收购保护这些龙骨,并研究它。渴望了解历史,发现救国之道,当年西方掀起启蒙思想运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那不也是来自远古的力量在召唤在保护他们吗?
今天的中国学者也渴望能找到这样一条路。可是令我们惋惜的是一个个的学者好像中了魔咒一样,在研究龙骨的过程中,都各有各的不幸,令人伤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研究而是继承和发扬着前面留下的结果,终于他们开启了中国的新局面,中国的考古学终于在那个时代被发现了,跟随而来的是中国的远古文明。
它告诉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信心,中华民族永远是好样的。
回忆过去总会让我们开启当代的美好,感谢祖先们为中华所做的,更感谢每一个考古研究者的艰辛的付出。
这段历史太沉重,可是也令人回味无穷,我当细细咀嚼。



四、古道西风

初中的时候很喜欢一首诗的其中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总感觉他是悲伤的代表,怀着诗意的心情诵读余秋雨先生的《古道西风》感触颇深。从盘庚执意迁都,并承诺要给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到老子向西行走,写下《道德经》后决意隐居,再到孔子向西传达他的个人政治思想,古道西风之路无不清楚的展现了中国的先哲不同的但都高尚的政治思想观。
老子与孔子,是中国的两大历史名人,虽然生活在千年前,可是他们的智慧绝不低于现代人的,两个伟人交锋,双方并没有达到志同道合的效果,而是觉得对方的思想行为都不那么准确,于是他们还是无法站在同一战线。
老子推崇无为的道家思想,觉得一切都不应该过多的干涉,他觉得最大的为就是大自然,他想留下些什么,可是他却觉得那是不对的,留下了就会被束缚,就不再是它自己,于是他选择隐居,想真正做到无为的境地。但当他出关时他还是被迫写了一本《道德经》供人们传诵。
而,孔子是孤独的行走者,他有着远大的报复,可是那个社会却没有谁会理他的政治理念,他就这样一个人倒着行走。一个人要与那么多的人的路相对而行,对他来说是艰难的,可是他别无选择。
还记得书上说:孔子很困惑,他不知道他的思想未被接受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如他所言;君子就应该让周围的人都理解你,可是君子也不能让所有人都同意自己的观点啊!他矛盾不堪。
可是还好他没有放弃,千年前的他,一身艰苦磨难,依旧没有获得理解与采纳。我想他一定很郁闷,在千年后,他居然这么的受欢迎,全世界都在学习他的理论。
也许,这就叫做生不逢时吧/可是孔子依旧是中国的圣人,我们敬仰他。。。。
中国的古道西风走的是中国的智慧之道,思想之道!理想与现实之道!



五、黑色的光亮


人们常说:黑色是自尊的颜色,黑色是稳重的颜色,于是黑色在中国人眼中是无比肃穆的色彩。墨子一身都是黑的,从他的外形,在到他的学术名称,甚至到他的精神内在。
我喜欢墨子,因为他是平民中的王,他的学说第一次站在了中国老百姓的观点与立场来思考。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他代表了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利益,也因为这样他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且他的许多的学说触及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要害,于是遭来他们的许多诽谤。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即要爱一切人,拒绝无辜的战争,崇尚贤者,一统天下。他的思想不正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真实的思想愿望写照吗?
他第一次提出了兼爱的思想,爱一切人,没有阶级等级之分,没有血缘亲属关系之分,只为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相爱,无条件的爱。这比孔子的爱更加的广博,它超越了阶级界限。
墨子,一直在未他的学说而奋斗,当初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终于到达楚国,见到了鲁班,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思维辩论逻辑技巧巧妙的说服的鲁班与楚王,避免了这场战争。
这是何等忧国忧民的人啊,一场战争要死多少人,要让多少无辜的老百姓失去生命尙失家园啊。
虽然在那个战乱的时代,这一切理论都显得有点荒谬,可是他却是一个时代的前沿思想,他不是时代的产物,可是他却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成为改变时代的产物。
他还提出要尚贤,及用人不分贵贱,只看才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他打破的是一个时代人才被束缚的可怕。要求建立同一的世界,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为有同一中国的战争也才会避免,中国也才能更好的发展。
一个伟人的产生是困难的,不是因为他本身不伟大,而是因为平凡的人们难以接受他,只有等待相应的社会出现那么他才会散发出他原有的魅力。
于是在近代的中国,墨家思想一下子被挖掘出来了,孙中山、梁启超等革命先烈读懂了她,并把他运用到当今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有的时候我们会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往往很迷茫,很困惑,而却从来不知道原来在千年前我们人类的最初思想精华就已经形成了,并且这么的耀眼,也许等待我们的便只是用心的理解与实践的过程。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墨子,是勇敢的也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六、稷下


看到先生的这一名词,我感觉很新鲜,“稷下”是什么意思呢?稷是社稷之意,是国家的大计发展之策,那么下呢,连起来又会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个让我疑问重重的词。
当看完先生的解释以后,我感慨万千,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在齐鲁大地上原来冲刺着这么多的思想文化精华啊!令人吃惊!他们为什么全都聚在了一起,又是什么让他们能这么无忧无虑的谈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政治理念而不受约束?
而且,还给这些学者建立了一个宏大的“稷下’宫殿,供大家学习讨论,的文化开发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如此的罕见,也终于明白为何中国最灿烂的思想文化政治理念会出现于那个时代了。
我想如果秦始皇回头,看一看那个“稷下”宫殿是会汗颜的,因为他是如此的愚蠢。中国人的智慧之门在他那儿被无情的抹杀了,以后中国的文人志士再也不敢相聚这样愉悦的讨论了。真是悲哀啊。
今天中国也开放了,可是在也不能出现当年百花争艳的情形了,今天的信息量多而繁杂,人们在大量的信息中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多元的文化,可是人们再没有心思静静地研读研讨了。名利的诱惑是如此的可怕,会让一个民族集体忘记思考。
什么时候,我们还可以泡一杯香茗,邀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坐在一凉亭或是一阁楼亦或是一山上,一溪流旁这样愉悦地讨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治,我们的思想境界,人格的魅力,远古的钟声,过去的辉煌,曾经的过错得失?也许我们是有这样的条件的,只是我们都已不再是曾经我们的智慧先哲了。可悲啊,我怀念并向往那样的生活,如果可以我也想到那儿小坐,以我的资历怕是发不上一言半语,可是能听听他们的话语,感受一下陶醉于知识的境界的美妙,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大概此生已无此机会了。


七、诗人是什么


诗人是什么,我很想知道这个答案,可是我也害怕知道这个答案,想知道是因为我具备了人类强烈的好奇心,不想知道是因为,给诗人下了一个定义后,我就再也找不到新鲜的关于诗人的探索与解释了,于是也不再好奇,失去了我原本的爱好与对诗人的向往之情。
远古的诗,飘荡着原野的味道,百花的芬芳,百川的秀丽,清泉的柔和,高山的巍峨。它取自大自然,表现了最原始的自然风貌与神奇。同时将人们的辛勤劳动,爱情,快乐,忧郁贯穿于一体,让人开心快乐,他表现的是一种大众情感,于是最初的诗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慢慢的这种集体诗歌不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了,时代开始向前前行,我们伟大的诗人率先开了个体诗的先河,他将他的快乐、悲伤、不得志、理想、恐惧、悲愤一起用诗歌表现出来了,他越写的投入越写的生动他也就越无法排除他自身的痛苦与不幸,最后的归宿便是他走进了汨罗江,将他的愁绪与诗的才华一起埋葬。
写诗是不能忘掉烦恼的,它只会让你更加的清醒,更加的明白现实的黑暗,内心的苦恼就像是是决堤的洪水般越来越猛,最后你会像吃了鸦片似的无法自拔,爱上写诗的感觉,如果有一天你的情感不能再满足你的诗情,你就会开始陷入无端的恐惧。
因而,文学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恐怖的,但我们依然需要它,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慰藉,这是我们共同的需要。
诗人是什么?
于我而言,是一件不需要弄明白的事儿。
可是,我爱诗,并渴望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迈入人类精神的殿堂。



八、历史的母本


如果一个人低头,那么只有两种情况,一、他屈服了,投降了。二、他正在蓄备力量,准备扛起一座泰山之势。
而,司马迁就以后面一种情势,完成了中国的历史母本,令所有人吃惊好奇,可是他真正的做到了,而且做的那么完美。
我,难以相信这是真实的,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无法承受一点委屈的人,每每遇事,我会竭尽全力的去解决,就算是痛到累到自己倒下都可以,但我决不容许别人伤害我的自尊心。
因为,于我而言,自尊心比我的生命还要重要。
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可是我确实做不到让别人践踏我的自尊,也许是自己年轻气旺吧,还没有饱尝事态的炎凉、人世间的冷暖,于是不知道有的时候人生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就像司马迁一样,你是选择就这样无声的冤枉的死去,还是选择努力的活下去,完成自己的梦想,然后骄傲的说,哦,我没有白来世间走一次?
君子是能屈能伸的啊!
于是,我们都应该向司马迁学习,这种人生的态度。
对司马迁而言,也许这是他人生的败笔,可是对我们来说,这是他人生的精彩之处,余秋雨先生说:除了这件事外,司马迁的人生还有三点辉煌,我很赞同:一、他让所有中国人成了历史中的人。二、他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三、他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的传统的时候,自己正在承受着启齿大辱。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没有他,那么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又该以何种方式出现呢?
他,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之父!


九、结语


我始终没有全部解说完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因为跟随他寻找中华,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中华在他的眼中是如此的浩瀚,如此的神秘。但,我印象中的中华开始一点一点的被理清了,可是要想的要消化的是在太多了,并不是像写小说的读后感那样,随便凭借自己的理解然后将感受用几千字表达出来即可。
这是一部我喜欢的作品,我想用心去做,用心去读,然后希望可以跟随先生的脚步寻找到些许我自己的独到的理解。
我认为,先生是真正的学者,他放弃了一切流浪,逆流前行,虽然艰难不被人理解,可是他依然做到了。
在当代,想出名的人很多,利益让他们深陷名利之井,无法自拔,他们那点微不足道的小利在时光的洪流中早就被冲得无影无证了,哪还有他们的清晰思维所在啊?
可悲啊?
每次走到书店,看着大堆大堆的书,可是却伸不出手去取,于是,我害怕进书店,因为我不知道是因为我已被这个时代遗弃了,还是这个时代已经变了?
害怕,心在无端的拷问,可是又很想找点什么来看一看,记得我拿着《寻觅中华》翻阅时,我被同学取笑了,他们说咋你还看这个啊,你是哪个时代的啊?我笑而不语,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真是恐怖啊!还好有个好友理解我,她说她也很喜欢,我像遇见知己了般开心及了。告诉她如果不看一下这些书,我的灵魂就得开始发霉了,心也再也找不到跳动的力量。旁边几个同学听了,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说:我咋发现我们都变成下等人了啊?看来我们与你们不同类啊?
那口吻,让我吃了一惊,我们一时傻了,因为我们错了吗?这并不是高级与低级间的分界线,而应该是大家都应该学习的啊?这时代怎么了啊?
不过,忘了吧,走好自己的路,就好!
近来,陪先生从黄帝走到汉朝,我感触颇多,首先,先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他的生命里,也许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可以没有书。其次:先生,是一个事实求是的人,每一件事一个朝代的推算,每一句话的出处他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的。再次,先生是一个善于思考与想象的人,他大胆想象,可是又与事实紧密结合,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最后,先生渴望寻找到中国的过去,他想看的更深更远,作为一名学者他将前人的经验与事实与现代考察精密融合,想为中国人寻找到最初的集体精神所在,拯救迷茫的国人。
他,是好样的,同时他的文章将过去与现在完美结合,然后再其中找到相似点,语言细腻,情感丰富,道德取向正确,角度极具深意,可以说是凝聚了先生无数的心血而完成的,让我们惊叹。启发颇深!
读一本好书就像教一个好友一样,我希望能读更多的好书,并将心得一一记录下来,供自己参考,走无悔人生!
【把本页分享给好友】
SIGNATURE

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版权所有 
东莞家教网www.dgqjj.com
程序执行时间: 31 毫秒
粤ICP备11015263号  email:helpers#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