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载入中...


 
 
载入中...
   
 
 
忽略学生个体感受的阅读教学反思
[ 2012-10-23 8:20:00 | By: msdg ]
 

教师往往把语文阅读教学里要传授的思想感情过份关注,忽略学习个体阅读感受。教师总是要从细节分析文章,从而告诉学生“在什么背景写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等”,这样导致学生跟风化,不注重自己的感受,个性发展受阻。

【内容提要】

阅读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是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中不难看出,课堂教学大多仍然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围绕文本本身展开教学。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感受中,最终导致教学只重视文本内容的传授和情感的表达,忽视了学生个体阅读体验。依照语文自身的特点,抓住语文元素,从语文的角度寻找引导点,引导学生悟文品字,情感受到熏陶的同时,收获自己独特感悟,个性得到发展。

【关键词】

语文元素个体感受

对照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都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倡导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有了自己的独特思考、独特体验、独特感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新版课标增添了这样一句表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并且把它放在了首位。引导学生钻研,不以教师的阅读经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教师的钻研成果代替学生的钻研收获,注重的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解读文本中产生的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和成效。

目前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课堂教学大多仍然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围绕文本本身展开教学。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感受中,最终导致教学只重视文本内容的传授和情感的表达,忽视了学生个化性的体验、发展,忽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在自身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依照语文自身的特点,抓住语文元素,从语文的角度寻找引导点,引导学生悟文品字,情感受到熏陶的同时,收获自己独特感悟,获得个性的发展。

一:识字学词中触摸个体感受

构成一篇篇鲜活文章的基本单位是汉字,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汉字,理所当然,汉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个年段中,识字成为了永恒的主题。汉字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文化,但字词教学不能只在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平面模式上进行,因为,它不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单一目的。它是学生能顺利开展文本阅读的基奠,从字词教学中寻找语言的规律,探究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开掘与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学生个体体验从识字学词中开始生发,个性化阅读在识字学词中开始激活。这里,不妨看看《北京的春节》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默读完课文,文章写了些什么相信在你们的头脑中有了大概的印象,现在请你们把预习时标出的生字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词)

师:好,同学们,老师把生字词筛选了一下编成了儿歌,大家好好读读,看发现了什么?

生:(读)腊八粥、腊八蒜、过了腊八就是年,

榛子、栗子和胶枣,零七八碎儿杂拌儿少不了,

麦芽糖、江米糖、爆竹声里,小年到,

贴春联、放鞭炮、团团圆圆把除夕闹,

寺院里、逛庙会,正月的光景乐逍遥。

走马灯、牛角灯,张灯结彩闹花灯,

丫头小子吃元宵,

万象更新步步高。

生:我发现老师的儿歌第一排写的是腊八,第三排写的是小年,第四排写的是除夕……老师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生:老师把一些春节的习俗编进了儿歌。

生:……

师:发现得好,请你们放开声读一遍,看能感受到什么?

生:热闹,红火、忙碌。

师:大家注意,“逛庙会”中生字“逛”的偏旁是“辶”,所以到了庙会你急不得,你得——边走边看,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有目的吗?这就是“逛”,所以“逛”一般哪些字交朋友(“闲”“瞎”),一个逛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师:还有吗?

(生答不出来)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字词的教学应该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关。字词教学时,如果把生字词提炼出来,唯生字教而教,学生或许能得到这个字词理性化的诠释,但字词的音、形、义与意味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融会贯通。如果读文本时让学生边读边学习生字,会造成文本卒读,初次与文本接触后的感受会形同虚设。所以瞄准文本语言这一本体,将字词的学生根植于文本内容这一基本语境中,既避免了学生脱离语境识字学词,又避免了文章的卒读。当然,生字词需要在不同语境中反复再现,学生才能在自由地获取中学习汉字,教师需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不同的语境,如儿歌、堂上练习等,让生字词尽可能多地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反复识记生字,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学生是对文本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将字音、课文内容、个体感受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品词谈句中释放独特感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内容独特、含义深刻、思想高远,其表现形式也是文采飞扬,感染力极强,为学生感悟语言、习得语言,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面对这些历久不衰的佳作毫无吸引力,学得枯燥无味。主要原因是教师把教学重点集中在对“质”的诠释,缺乏对“文”的领悟,简而言之就是得意而不得言。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遵循由表及里的过程,文本阅读学生首先目之所及就是语言,语言的精彩也正是在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中,引导学生将眼中的文字走进心里,感受着作者的感受,经历着作者的经历,与作者晤面并触摸其灵魂,学生对“质”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一点点的被释放出来。再看看《北京的春节》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读儿歌,北京的春节给你什么感受(热闹、喜庆),是啊,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春节大家再默读课文,有没有发现哪些句子或者是段落传递这种感受更强烈些?找找,把它标记出来。

生: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师:大家自由地选择一个时间段,多读几遍,把你感受特别热闹喜庆忙碌的词句画出来,如果读着读着有了其他感受请写下来,还可以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读,读后都留下思考的痕迹。)

师:谁先谈谈

生:(生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停”,我从“不许间断”和“日夜不停”感受到了北京的春节很热闹。

师:不错,你的眼里有文字了,但它还没走进你的心里,同学们,当你看着这些文字时,脑海里要浮现出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文字才会慢慢入心。来,再好好读读这句,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画面?

生:我的眼前到处都是灯,红通通的一片,噼哩叭啦的鞭炮声没停过。孩子们拿着各式各样的鞭炮到房前放着,放完这个放那个,那声音震耳欲聋。

师:文章就该这样读,读着读着,除夕在你的心里仅仅是热闹吗?(生答:开心,好玩)谁还想说

生:……我从“家家”“到处”感受到北京的除夕热闹中还有忙碌

生:我从“除非”“必定”中感受到除夕不仅热闹还很紧张。

……

生:我从“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一句中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心情轻松,心地善良。

抓住这些语文元素,引导学生推敲,开掘该字、词、句、段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些语文元素,开掘出它们与个性化阅读的内在关联,文本解读就会变得丰满起来。

三:整体形式中延伸独特感受

俗说话:“人要衣,马要鞍”,好的文章不仅因为作者的立意新颖深刻,情思意蕴悠长,还因为他在布局谋篇、言语修辞、表现方法上,都经过了精心揣摩,刻意营造。教学中,如果能从文本整体形式的角度有意识地关注这些特点,不仅学生的文学感官得到开发,也能体验到细腻的文学语言、丰厚的文学表达路径与方法。

(一)文本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家,语言特点各不相同,关注其语言特色,能更有效地理解文本内涵,让自己的感受精细化。如:《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其作品语言清浅俗白。曹禺说他的语言:“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在《北京的春节》中,俗白的语言如何能深厚美妙,感动人心呢?教学时,我问学生:“大家请看这些句子,它们用了许多优美词语吗?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像比喻、排比或拟人了吗?为什么偏偏就是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喜庆呢?”沉思了很久,才有一生说:“除夕的热闹是因为他仿佛让我闻到了热闹、看到了热闹,听到了热闹,所以我感受到了热闹。”我趁势总结:“是的,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细腻的描写才能给读者带来的深厚美妙啊。还有其他原因吗?”此刻学生又陷入了深思,教师话锋一转,指着“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一句问:“想象一下,对待第一的人,人们会怎么做,对待第二的人,人们又会怎么做?”顿时,学生或凝神思考,或眉开眼笑,或积极举手。教师问其一二后,说:“正是老舍对美好事物描写的留白,让我们在想象中感动人心啊。”

将有特色的语言提炼出来,深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学生不仅得其言,更得其法,为日后学生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文本的布局谋篇

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文路,揣摩和发现作者的布局谋篇,让学生在吸纳的基础上学会表达,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春节的时间跨度很大,由腊月二十三开始至写到正月十九结束,习俗描写多。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作者用什么方法将内容安排得如此有序,毫无厌烦之感。由于有了之前的研读文本为基础,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由于详略得当,所以读者对热闹、忙碌、红火的感受特别突出。就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写了什么有了感受,更重要的是延伸到对作者是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有了深刻的感受。

(三)文本的表现方法

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了四种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如果对文本首先有个定位,就知道对学生要教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根据他对这四种类型的定义,我把《北京的春节》当作“样本”或“例文”,引导学生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写好民俗特点的文章。围绕这一目标,我又将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拿来让学生“参读”,让学生进一步延伸由读到写的感受。形成了对这类文章在写作方法的共同认识——只要抓住特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一篇好文章。

总之,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中发掘出“语文元素”,并且牢牢地把握它,学生就能在文本中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思想智慧、享受人文关怀,获得个性上的发展。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生命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潘文彬,《语文元素:语文的自身之魅》,《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1年第8期

 
 
  • 标签:教学 
  •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