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林同学
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日语中有:“花数樱花,人数武士。”的谚语,可见樱花地位崇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人说:“樱花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就是樱花。”樱花花期短,有“樱花七日"之说,在樱花盛开最美之际,正是凋零之时。樱花开时轰轰烈烈,凋落是干脆利落毫不留恋,这样的特点影响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应该像樱花般灿烂,即使是死,也应像樱花那样果断离去,不污不染,干脆利落。被誉为樱花之国的日本,生活在樱花之中,也被樱花深深的影响着,例如他们任生任死之类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文化 生死观 联系
1.日本的樱花文化
1.1樱花在日本的影响
樱花在日本的影响,就如同牡丹在中国的影响,甚至更甚樱花已经融入到日本人的思想精神中,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没有的现象。在日本,樱花文化有着 1000 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的平安时代(774 年-1192 年)樱花开始走近日本人的视野,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起初,赏樱花只在权贵之间盛行,到了江户时代(1603 年-1867 年) 赏樱习俗就慢慢普及到了百姓之中。在日本有句著名的谚语:花数樱花,人数武士。意思是说在百花里最绚烂的是樱花,在人中最出众的是武士。武士在日本国民中的地位早已详知,但樱花为什么能和人中的武士相比,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呢?樱花花朵小,单株又不甚美观,由外观上看是很普通的植物,但为何会让日本民众人如痴如醉,又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1.2樱花精神
在日本,每年的 3 月 15 日至 4 月 15 日为“樱花节”。人们在这个赏花的节日里,带上亲朋好友走进樱花盛开的公园或野外。女人们穿着和服打着阳伞,小孩们你追我赶互相嬉戏,人们携酒带肴,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一边赏樱,一边畅饮赋诗,好不浪漫。樱花绽放时,虽然色彩斑斓,绚烂至极,但从含苞待放到凋零而落不过一周时间,且边开边落,落“雨”缤纷。一片片细细小小的粉红、洁白、嫩绿的花瓣,叠加在一起,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开放了自己,似云如霞,一夜间占满了全部春光,很快,又像雪花般飘飘而逝,碾落成泥。樱花的生命如此之短,因此在日本有“樱花七日”之说。日本人喜爱樱花不只是它的妩媚和娇艳,更重要的恰恰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之后是随即凋谢的“壮烈”。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便是死,也该果断离去,像樱花一样不污不染,干脆利落。易逝易碎、让人痛惜的美可谓诠释了樱花的全部。樱花短暂却绚烂的生命意象,让日本人民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诸多含义,一朵小小的樱花,就能够让人们感悟到人生短暂,惟有只争朝夕,方不负人生的意义。
在古代,身佩双刀的日本武士,常以樱花自喻或自况。听起来颇有点不可思议,雄强刚烈的武士与纤弱秀美的樱花难道还有什么共性?按照川端康成的说法,樱花的美属于女性,在《古都》里,他借笔下的主人公的嘴这么说到:“我从未想到,樱花竟这么有女性风度。无论是色调,姿态,抑或是娇艳的风韵”,“纤细低垂的枝丫,以及枝丫上的花朵,那么柔媚又那么丰满。”而武士钟情于樱花,其实是日本人特有的二重性格的表现,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武士粗糙刚强的心亦需要柔和清凉的露水来滋润,这难道不也是人之常情
吗?对于武士,樱花的真正魅力,来自于那种不滞不沾、随风飘零、转瞬即逝的美。在那个强藩林立、你争我斗的时代,人生道路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武士为了主君、为了自己的名誉,随时可以捐献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生命,犹如那脆弱的樱花瓣,一阵狂风即可吹落。对于那些武士,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目睹一阵春风吹过,樱花如雪花般地从树上纷纷飘落,何等悲壮!
1.3日本人的樱花情节
据《人 民 日 报 》登载,1982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赏樱花的活动在日本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7 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另外,据说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 9 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 现在日本人的春天赏樱花的习惯已经发展为每年必然进行的游乐活动。 每年春天日本电视台每天都要发布樱花从南到北顺序绽放的消息,成为“桜前線”。普通百姓成群结队赏樱成为春天日本街头的独特风景,很多赏樱人在花下载歌载舞。在日本,樱花是花的象征、花的代表。 日语中有一个词“花見”,初学日语者往往按字面意思把它译成 “赏花”,其实它不是指一般意义的赏花,而专指“赏樱花”。 日语中还有一个说法“花と言えば桜だ”,意思是说“提到花就是指樱花”。日本人喜欢樱花,走到哪里种到哪里,并常以此为礼物赠送给友好的国家。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程度恐怕不身临日本,你是难以想象的。从古老的《源氏物语》到日本的现代小说,几乎有春天就有樱花的大段描写。樱花不仅植根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而且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在日本到处都是用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 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怜花惜花是人之常情,因环境、信仰、审美等不同而钟情不同的花也不足为奇,然而,像在日本这样一个气候温暖 ,雨水充足,鲜花盛开的国度里,整个民族、全体国民都爱一种花,而且爱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这在世上确实少见。我想这唯一的解释就是日本人的国民性了。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樱花所代表的正是日本人的国民精神,所以日本人不能不爱樱花!樱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象征,真真实实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2.日本人的生死观
2.1宗教的生死观
在日本,关于“死了之后人会去向何处”这个问题,根据《古事记》中记载,有一个叫做“黄泉”的国度,这就是日本的地下世界。死后的世界,就是指“黄泉之国”。佛教传入之后,关于死后的世界,
日本人将其和佛教教义相结合。佛教有因果报应一说,所以日本人也开始认为生前行善就会上天堂,积恶就会下地狱。关于“死后的世界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在日本的民俗学中,也有“山中他界说”,“山上他界说”,“海上他界说”等。
对于日本人来说,宗教存在于美之中,所以日本人对于花、鸟、风和月十分敏感,也特别善于自然造型。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展示的建筑,雕刻,陶艺制作,绘画和庭院制作等无不展示了日本人的宗教世界。对于樱花,日本人更是喜爱至极,在各种樱花作品中,无不乏樱花的身影。活着轰轰烈烈,死时毫不留恋的生死观,深受日本宗教思想的影响。禅宗一排曹洞宗日本的鼻祖道元在所著《正法眼藏》中,曾有“生死任生死”(生死を生死にまかす)之句,是说不必拘泥于生死之事,要死时应抛弃一切求生观念,要一心一意去死,而活着的时候则应一心一意地活着,每时每刻都要竭尽全力地生存。道元的教诲成了仓廉时代以后武士们的精神支柱。进入江户时代后,作为针对官僚化武士的复古活动,大力提倡起了“武士道”。江户时代中期九州佐贺藩的武士道书《叶隐》中直言不讳地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视死如归。”对此表现的最突出的便是武士道的剖腹。选择非致命点的腹部切开,演出壮烈的死的场面,进而使自己一门扬名,已取得対遗嘱的保障。这既是剖腹的礼仪,也是制度。日本是一个多自杀的国家(与罗马尼亚,匈牙利齐名),原因是日本在这种“以死求生”的自杀行为被看做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而不认为是罪恶。
2.2哲学的生死观
在现代,哲学之中也提到了生死观的问题。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物哀”之美,对死之美的意识———“无常观”非常强烈的这么一个国家,自杀者非常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依然保留着自杀的统计,据统计,日本每10万人就有20.4人自杀,自杀者占死亡总人数的3.8%,根据厚生省统计,1998年日本自杀人数达32863人,比1997年增加了34.7%,2003年为历史最高,高达34447人,2004年为32325人,自1998年以来,日本自杀者人数连续七年超过30000人以上。
日本人的自杀,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而当以“意会”时,它又确实表达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有时甚至是极深极痛的哀情。所以许多日本文坛名人也选择以自杀结束生命,日本文豪,写出《雪国》等著名作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四年后,以煤气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三岛由纪夫也
因不能忍受健美的身体终有老朽的一天,以切腹方式结束生命。这
也是日本人的哲学精神世界的一个体现。
2.3军事中的生死观
对于军人来说,战场是一个充斥着死亡危险的一个特殊场所,生死观直接影响到了军人的思维和行为。日本军人生死观的形成,深受武士道的影响。
“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武士道的思想借用了儒家的“忠”和“勇”,禅宗的“生死一如”等思想,并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杂糅重造而成。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叶隐所表现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对一切来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过这种精神仍然无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阵中逃走(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须智勇双全,无谓的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像是经常出现的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
3.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3.1生死观的具体表现
殉情,牺牲,剖腹是日本人独特的死亡态度。
“心中”或“情死”在日语中都是“殉情”的意思。原意是“相爱的男女向
对方表露心迹的信物”,有切指甲、文身、断发、断指等。后来,“心中”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自杀。日本人对殉情往往有着一种正面讴歌的情感,“情死”是对心中感情的一种刹那间的极度升华,是一种享受。例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武士道的最高境界是牺牲,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更极端的观点是认为“武士道即是死”。这种用死来完成人生价值升华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统治阶层所利用,就产生了日本带有强烈侵略色彩的军国主义但又死忠于天皇的近代史。
剖腹是日本人独有的自杀方式,日语是“切腹”剖腹被日本人发展为一种崇高的死的仪式,有着正规、严格的方法和程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在剖腹自杀这一行为上看到的不是死的血腥、恐怖和残忍,而是尊严、气节和壮美。剖腹这种世界上少见的自杀方法是很痛苦的,且不容易致死。武士们之所以选择身体这个部位进行自杀,是因为要以此方式,对主子剖开红心见忠诚。武士们不但用它来表示对主子的忠诚,还用它来表示自己对某项重大错误、不当行为的负责精神。忠、智、仁、勇是武士的精神支柱,忠勇的具体表现就是复仇。1702年7月,赤穗藩74浪士(失去主人的武士)为旧主复仇后全部被幕府判处剖腹之刑,浪士们感到不胜荣幸。对于日本人,他们对樱花的欣赏已经超越了凡俗与自然,成为了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他们不光看樱花,更欣赏樱花,歌颂樱花,认为樱花是日本国民心目中美的标准和极限。日本人欣赏樱花感叹是美丽绚烂的死亡和背后寂寥的心境。外国人一般没有那样的领悟,我们在景点旅游或者去日本游览时看见樱花,首先是感叹樱花之美,之大,之广,能够形容内心感受的词汇就只能是“太好看了”,而很难体会到日本人在美丽之后的那种悲哀,伤物的那种意境。从日本国民的视角来看,越是大,越是美,一刹那间就可以体会到生命原本的意义。
日本人更欣赏樱花飘落之美,所谓死要死在最灿烂的一刻。许多日本文坛名人也选择以自杀结束生命,日本文豪,写出《雪国》等著名作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四年后,以煤气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三岛由纪夫也因不能忍受健美的身体终有老朽的一天,以切腹方式结束生命,这也正是樱花文化的写照。
3.2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就如樱花一瞬间灿烂地开放一样,美丽纯洁却又转瞬易逝。对于日本人,他们对樱花的欣赏已经超越
了凡俗与自然,成为了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他们不光看樱花,更欣
赏樱花,歌颂樱花,认为樱花是日本国民心目中美的标准和极限。日本人欣赏樱花感叹是美丽绚烂的死亡和背后寂寥的心境。外国人一般没有那样的领悟,我们在景点旅游或者去日本游览时看见樱花,首先是感叹樱花之美,之大,之广,能够形容内心感受的词汇就只能是“太好看了”,而很难体会到日本人在美丽之后的那种悲哀,伤物的那种意境。从日本国民的视角来看,越是大,越是美,就越容易被它所感染,一刹那间就可以体会到生命原本的意义。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对于死亡的看法,并不像我们看成是一种罪恶,他们向往像樱花般在最美丽的时刻灿烂开放,并在这一瞬间凋落,死去,他们喜欢这样美丽的短暂,短暂却美丽,像樱花般得到永恒的静寂。
参考文献
1.李兆忠.日本人的樱花崇拜[J].世界知识,2008
2.傅伟勋.日本人的生死观[N].中国时报,1985-09-01
3.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中国日本学年鉴 1949-1990[M].北京: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1991.
4.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
5.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