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一晃,就接触小学教育快两年了,从一开始自己理想中的小学生快乐教育,到现在定位为全日制小学的课后补充教育,才发现已经跟着当前的教育体制一起走在“毁人不倦”的路上了。
所有现在已经是为人父母的家长,记忆中的童年和小学生活可能都是非常美好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人也曾因调皮捣蛋被老师批评过。而今天,当我自己仅仅做一个小学的课后辅导时,接触到的却都是因为学业而苦不堪言的孩子。也或许作为辅导机构本身面对的对象就是相对来说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也或者真的就是教育体质已经从小学开始残害孩子了。
学生大概是北京城里除卖菜、司机等职业之外需要早起床的一个职业,7:40到校,然后上课,下午虽说4:30放学,但作业可不少,加上预习、复习,总得到七点半才完,然后有一会儿的休息和娱乐,差不多9点左右得上床睡觉。如果这一天在学校顺利还比较好,如果属于好动、爱说话、反应不敏捷的,就得多增了很多烦恼甚至是痛苦,因为时时刻刻都有老师在盯着准备教育。如果孩子学习好,一切都好说,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写作业不认真,那除了孩子受批评,连带着家长也得跟着被训挨批然后赶紧在课外找辅导老师。
越来越觉得学校教育不合理,带着浓厚的党国或者说是军队的色彩,原因就在于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老师的职称、工资全部挂钩。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所有学过统计的人都会知道一个最简单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一个最简单的生活事例就是考试成绩。每个班肯定是有好的,有差的,有中间的,又怎么可能整齐划一的要求必须在80分以上呢?原以为这种要求是个别的班主任老师太热衷于取得个人的教学成果所导致的,结果现在发现是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是这么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原本不同这个天性谁都知道,每个人在学习方面天分各不一样这都是跟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明白的道理,为什么老师那么强求呢?感觉现在老师和孩子之间完全不是教育的那种“教书育人”,也谈不上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完全就是一个工厂的流水线的工人,而可怜的孩子,就是那流水线上的产品,必须语数外各科都在80分或者90分以上才能出厂,而且还必须面貌一致,如果做不到,就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去重新雕刻。
孩子从还在妈妈肚子里就被严格的挑拣,有一点点的残缺就会被妈妈给狠心的杀死,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点的缺憾和病痛,生下来之后几双眼睛盯着成长,生怕有点闪失,而上学之后,那简直就是桎梏,一直牢牢的控制着孩子直到进入大学。这样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怎会不疯狂的追求自由呢,而追求自由的结果马上就是沉重的就业压力。
这么直接以分数为导向的功利性的教育体质,在今天却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无法逃脱,九年义务教育,似乎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会孩子读书写字,而是让孩子知道上学就是要在考试的时候考高分。今天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的识字量、阅读量都赶得上小时候的三年级了,是的,天朝的孩子经过严格的选择早就比上一代聪明好几倍了。只是,这种学习真的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所有的乐趣仅仅是在每周一考的考试中取得了高分,压倒了别人,然后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扬,而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的竞争者水平提升,知识的复杂性加剧,由考试这种竞争所带来的痛苦远高于乐趣。就算有的孩子真的是如东方不败般的从小学胜到大学,那又如何呢?所有的周六日肯定是牺牲在那些大大小小的补习机构中,人文的、心灵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学习都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学习,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跟着时间成长的是身高、年级,而个人的心灵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至于我儿子,如果上学肯定不会存在学业障碍或者困难,可是我真的不得不思考长达16年的这种教育方式能带给他什么?准确的说,我很自信他上学肯定是属于优等生,可能他的前20年会是一帆风顺,可一帆风顺的20年带给他的可能是骄傲,自以为是,眼高手低,听不了批评,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还不如一直受挫的二十年,别那么把自己当回事儿。不跟着体制、考试走的20年,足够他来发现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对于我的孩子,不奢望他能做成谁,只祈求他能做到他自己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