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切忌保护过分不当和干预过分不当
出处:东莞理工学院 发布时间:2012-10-21 22:19:49 点击:1495 |
家庭教育中的不当不止这两个,这里只是举两个有代表性的。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的家教方式是不恰当的。 孩子没有生下来,对孩子的保护过当就开始了。一个妈妈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当歌唱家,就进行胎教。买了一个超薄型的录音机放在肚子上,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放音乐。当孩子出生后,四岁了还不会说话,检查后医生告诉她,你们录音机的位置正对着胎儿的头部,震动时间过长,影响脑部发育和听觉神经障碍。到了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就更多了,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个小学的门口都云集着家长。他们翘首以待,当他的孩子背着书包从学校门口出来的时候,家长们蜂拥而上,抢着为儿子背书包。老人们给背着书包,孩子们晃着手大摇大摆地跟着,本应该孩子们自己干的事,家长们都给干了。一个爷爷是退休干部,他说十点钟他就来了,等到了11点半,等孩子等得腰酸腿疼,还自己编了顺口溜:“孙子上学,爷爷罚站。腰酸背痛,心甘情愿。”他说这叫孙子疗法。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温被子、洗衣服、拿书包、削苹果,连自行车打气都是爸爸抢过去。这种过分的保护会在造成孩子的无知无能。一个小学生的夏令营中,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面对老师给发才鸡蛋无能为力,因为他妈妈每天早晨给他把鸡蛋都包好了,他面对没有剥的鸡蛋无能为力。可见,过分地保护孩子会使孩子无能。 湖南的严伟明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是上了大学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湖南一个男孩13岁就考上了湘潭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硕博连读。但,现在呢,被学校退回家中,他学习不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上的弱智集为一身。他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一切都是妈妈代劳。当他13岁考入大学时,妈妈在学校旁租了一室一厅进行陪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做饭洗衣服,甚至连饭都是妈妈来喂。已经是大学生了,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连喝水也妈妈端到他跟前。他没有朋友,不善交际,就跟妈妈在一起。当他独自来到北京读博士时,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不善交际、写不出毕业论文,被科学院取消了研究生的资格。回家后严伟明怨恨母亲,拒绝母亲进他的房间。妈妈不理解,并流下委屈的泪水:我为他付出的还少吗?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惩罚我啊?他就是智商情商发展不平衡,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病态仍,这样浸润社会也无所作为。 中国儿童和日本儿童组织了一个内蒙草原夏令营,三十个小孩,日本70个,短短的一个夏令营就暴露出中国儿童的弱点,暴露出中国家庭教育的弱点。将中国儿童和日本儿童相比较。孩子打个喷嚏家长就把他拉到大本营去休息——就是感冒,咬着牙也要坚持到目的地;好吃零食;垃圾抛到草原上——把这些垃圾捡起来装到袋里,到了目的地再把这些垃圾放到垃圾箱中;讲卫生讲纪律;摔着棒子什么也不做——野炊顾上顾下忙个不停;到了一个险要的山峰,家长要陪着孩子一块走,不放心,到险要的地方,妈妈就拉回孩子,到车中休息——说下鼓励的话语:“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到达山峰。”然后就离开了,让孩子自己登。在总结会上,日本专家说:“这一代孩子,你们搞不过我们这一代人。”有专家卓:“中国的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了一只羊,日本的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了一只狼。将来有一天,羊碰到了狼怎么办?家长朋友们,还能再来一个九一八吗?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在小学阶段,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害孩子了。不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能力,孩子是有潜能的,关键是我们的家长不相信我们的孩子,把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给剥夺了,对孩子的保护过度了。限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运作,限制孩子奋斗能力拓展。 一只鹰把蛋下到鸡窝里。有一天老鹰从鸡窝头顶飞过:“孩子,你是鹰呀,你有一双坚强的翅膀,展翅高飞,你也能飞上蓝天。”可是这只鹰说:“我只是鸡呀,我只能飞到鸡窝上,最多只能飞到树上。”老鹰一看小鹰不听话,就一把抓起小鹰,把他放到悬崖边上,然后把他推下去,小鹰煽动翅膀,奋力飞向,结果,就飞向了蓝天。 我们的孩子不是躲在窝里的鸡,而是搏击长空的鹰;不是躲在角落里的猫,而是呼啸山林的虎,不是匍匐地下的虫,而是腾飞高空的龙。少一点保护, 少一点捆绑,多一点宽松,多一点自由;龙腾虎跃,展开翅膀,翱翔天际吧, 过分干预——就是家长为孩子划框框,逼迫孩子顺应家长的意愿。符合父母的意愿,这就颠倒了。本来鹰应以孩子为中心。这是圈猪式的教育法,我们提倡的是牧羊式的牧养。让羊自由地生长,自由的选草吃。让孩子自己找草吃。 把衣服弄脏了,别玩了。快做作业去。作业做这么长时间了,背都驼了,还是看会儿电视吧!还在看?快做作业!还做作业呢,背都弯了,出去玩一会儿。 正玩得高兴呢,还玩呢?时间不短了,快回来吧。 “棍棒底下出孝子。”我问问在场的家长,有没有从来不打孩子的呢?没有。或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大孩子。 一位年轻的成功的母亲:“你打不打孩子?”“唉,说来话长。我爸爸当时总打我,我就发誓,我有了孩子一定不打。结果从出生一直打到15岁。一天我用皮带打他,他不跑,而是怒视着我。” 不能大孩子,打孩子的弊病:1、造成孩子胆怯、自卑或任性、偏执的不良个性;2、造成子女与父母关系冷漠、不讲真话,形成爱说谎的习惯。3、造成孩子的反叛情绪,引起心理障碍,形成病态人格甚至酿成悲剧。 但,任何问题都不说绝对化的,不打不是说不能惩罚。 全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刘淑敏讲他教育两个孩子的经验(大孩子考上东南大学研究生,小孩子是中科大本科生,现在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时说:“我一般我是不打孩子的。之所以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犯了错误,不打不足以警告。比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铅笔小玩具等 ,而且不止一次,发现这种情况,你就可以选择时机,抓住把柄,理直气壮地打。打哪里?不能打头、打脸,而只能打屁股、打手板。打的时候要手下留情,要注意掌握分寸。打孩子要清醒、冷静,不是失去理智的发泄,而是清醒冷静的管理,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冷静下来还要说理,给予温暖, 这叫精神按摩。” 这段话是说对孩子的打不是情感的发泄,不是无奈的举动,而是理智的管理手段。是将理智的管理和感性的柔情的按摩结合在一起,这叫刚柔并举,恩威并用,双管齐下。我们应该以刘淑敏为榜样,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有希望的,这个希望要用智慧去点燃。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以希望的火星,去点燃孩子的希望,照亮孩子希望的前程吧。
|
—— 东莞理工家教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