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艺术是否应该过分拘泥细节
出处:东莞理工学院 发布时间:2012-9-21 1:16:37 点击:1358 |
问:比如在绘画课上,老师可能会就用笔让孩子临一些画,就透视方面又让孩子临一些画。这样行吗?
答:我觉得作用并不大。这些理性的绘画知识是容易学的,比如你学了十年的画,我来告诉你这些理性的东西,一个月就可以把它讲完。比如说如何透视,如何把它画立体,这些东西是很简单的,是容易理解的,而且放之四海皆准。比如说如何把这棵树、这座山画远了,如何把这个石头画得有立体感了,这是很简单的,有套路的。临摹的时候先不用管,孩子可以不懂,这种懂不懂的问题和艺术是两码事。
就像我们学汉语划主谓宾补定状,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也不划主谓宾补定状,会划主谓宾补定状的人也不一定会写文章。但如果这个人文章写不好,他去研究一下主谓宾补定状,会有点作用,至少不会写错句吧,顶多这个作用,但是先学这种套路可能会有问题。画画不用那么多套路的,艺术不是这样的。教古琴也是,所以我不先教那些基本理性的东西,这些有时会给你一种障碍,我觉得先模仿就行了。
问:我有个问题想不清楚,比如教孩子艺术,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一些感性的东西,让他多接触自然什么的,也会培养孩子对细节的敏感。但这种过分拘泥对细节的重视,是不是会影响他对大局的把握,尤其对男孩子来说,会不会变得多愁善感?
答:多愁善感是天生的,有自己心性一方面根源,和父母的影响也有关系。真正豁达的人,心量很大的人,能干大事的人都是很敏感的。我们看历史上,那些大诗人不敏感吗,就看那些从事政治的大材,不敏感吗,但并不影响他对大局的把握。另外敏感的人,对痛苦敏感,对快乐也敏感。都是双刃剑,所以这个“我”字,这边是个“戈”,那边也是个“戈”,是矛盾的,看你怎么去处理了。 通过对人生的感悟,认识上有大的超越,得到愉悦,这种幸福同样来自敏感.
|
—— 东莞理工家教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