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1月6日上午 地点:德国汉堡致谦学堂 讲座人:金蔚先生 录音整理:苏彤 陈怡 赵玲 米育莹 洪勤 刘璐 李丽君
艺术教育两有个方面,一个是“蒙”,一个是“养”。蒙是天生的,不是能够教出来的,就是所谓的天赋。我们做教育的,除了启蒙,还要尽量找到最好的方法教养。下面我就简单地谈一点我对中国传统书画学习方法的体会。
在今天这个时代,各种艺术都受到外来影响。比如绘画,受西方的影响很大。但是老外没有书法,所以在汉字文化圈,比较纯粹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很难西洋化。书法和古琴一样,相对来讲是比较纯的中华文化遗存。学习书法和古琴,更容易把握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艺术,我觉得书法某种程度上比古琴重要,对一个中国人的基本修养来说,书法仅次于读书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化人的象征。
另外,书法是所有中国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说,要想学习绘画,首先得要学好书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就造形的能力,西方人是靠素描练习,用相互比对的方式来抓形。中国书法对形的要求也是非常准确的,一撇一横到什么地方,每个字要求非常精确,学习了这个以后,抓形的能力就会很好。只要把书法写得像,以后画人,画树要画得像,并不难,因为眼力已经培养出来了。但书法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有时候可能三年五年还没入门。书法要练童子功,要从小孩就开始练。古人写字都比咱们好,随便找一个一百年前的账房先生,一个秀才,他写的字可能都比现在一个大书法家好得多。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们从小练字,见风而长。如果你小时候练了过几个月的书法,之后有机会看见好的书法,在你的知识结构里面就会找到相应的合适的位置,你就觉得这笔特别漂亮,啊,这样写是很好看的,你也知道他是怎么写出来。这样你到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突然哪一天想在书法上下工夫,努力一下是能上去的。像康有为后半辈子就成为书法家了,前面都在干革命,后来革命不成功,家里六十多口人要养活,怎么办?人家说那你也是有名气的,你名人书法写两个吧!他就写两个卖钱,养活家里六十多口人,成了一个书法家。这个为什么?他有小时候练书法的基础。
古琴也是一样的,绘画也是一样的,小时候学过,中途即便不学,也是见风而长。画《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所有现在留下来的作品都是六十岁以后画的。他五十岁以前都在做幕僚,结果上司贪污坐牢了,他也跟着坐牢。坐完了牢他就去学道了,做了道士之后开始画画。我真的很佩服他!看他七十多岁画的《富春山居图》。那张画前后画了七年的时间。他心里都不着急的。我自己是画画的,一般画画的人都有这种概念,就是说我要尽快把这张画画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画画的时候没有紧迫感,他对生命的这种坦然——你想在古代,一个七十岁的人是什么概念啊,他可能随时面临死亡,但他居然一直画这张画,慢慢地画,一点都不着急,这种心态啊,这种对人世的感觉,而且完全是一种赏玩的感觉,所以他留下来的那种信息,那种给人的愉悦感,无可比拟。一天画就的画,是你一天的快乐,如果七年画就的,是你七年的对这种东西爱、对这种感觉的叠加。所以一篇文章写的时间要长,一本书写的时间要长,一件东西要做得好,时间要长。时间长是一个美妙感觉的叠加。所以达·芬奇说,他没有一张画是画完的,我想什么时候改就去改一改,就是说他要把所有的地方改到完美,是完美的迭加。(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