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东莞理工学院报到已经七天,每天都在处理各种琐事。一切都是新的且是崭新的。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还是要翻过那一页,无论曾经写满多少辉煌。
从我入学报到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一张白纸,注定要用这三年的时光来撰写自己在理工学院的经历。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我也不想有人知道。
读研生活开始之初,最需要学习的就是适应。 适应一个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寝室, 适应去公共澡堂洗澡, 适应跑到500米之外的地方打免费的开水, 适应京外同学入学要打的各种疫苗, 适应北京拥挤的交通以及身边不知是好是坏的陌生人, 适应我们并不熟悉的街道、线路, 适应来来回回在几个校区之前穿行, 适应繁忙的交通, 适应同学的京腔, 适应我们现在以及今后都要面对的生活。 或许,我是慢热型的。 来这之后,我每天很少笑。 我似乎还是没能进入状态。 生活看似很有规律,我却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开心。 对于新生活,我不知道自己是在融入还是排斥。 在快乐与不快乐混沌的状态里,挣扎徘徊。
{关于寝室} 宿舍没有提前分好,是先到先入住的方式。所以舍友其实是随机分配的。 随意的安排,相识即是缘分。 一个寝室的人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 在首师大,新室友都来自河北,但却并不是一个地方,有衡水的、张家口的、承德的。 作为老乡,自然是亲切的也极易相处的。 只要我是善良的,对别人也宽以待人,别人定然也会对我好。 宿舍条件也是极好的,几乎完好无损。 室友仨人都很好,一看就知道学习都不错,绝不是那种无事就知道生非的学生。 因为地域的局限,只是突然觉得自己的天地变小了。 告别了本科,迎来了研究生生活。 竟然认识的同学中最远的也就是河南的。 而且学校里北京口音的同学特多,一抓一大把。 心里自然是有些不太舒服。
{关于学习} 来了一个星期了,周一已经开始上课,可是导师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我就像一支落伍的小羊,找不到了原来羊群大队伍。 真的害怕自己和组织脱离联系,害怕自己错过。 得知其他同学也一样因为没有导师而焦头烂额,我只能放宽了心, 能做的唯有等待。 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我自然是不必多虑的。 走在路上,总看到很多同学成群结队,有说有笑。 于是想起曾经在河海形影不离的四个人。 我们一起吃饭,上课,做喜欢的事儿,从没有人掉队,也没有人感觉孤单。 现在呢,我常常形单影只。 室友也都有各自的事儿。
有导师的同学都给导师准备礼物了,基本上没什么新意。 无非就是三四个人凑两百多块钱给老师买束特别漂亮的鲜花。 也许这就是我以后的生活节奏。 改变不了,我只有面对和适应。 要努力地和导师搞好关系。 不知道真诚还行得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