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册时间:2012/4/8
最后登录:2022/2/11
老油条
发贴数:2432
积分:7404
更新:2013/6/13
|
1 #
《论语》读书笔记
/>
我读《论语》一书,平日仅为爱好,作修身养性之用,因应付作业而匆匆完成这篇笔记,为学不精,错漏在所难免,望贤者能指点一二。
论语《学而第一》篇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句有两版本,一为前文所述,二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有仁”(1) (2)(3)。两者意思相去不远(4),笔者依《<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3),采取前一版本。
巧言令色
对此句的解释,前半句各家基本一致。(5)《<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解释为“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3)
首先,在理解词句之前,我们须先理解孔子的性格。据李零《丧家狗》一书的观点“孔子喜欢木讷之人”,(9)此观点可从《论语》中找到其依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6)“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7)孔门十哲中德行类的有颜渊(即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8),据李零先生的说法,“他们都是道德先生,老实巴交,少言寡语。”(9)在这一方面最为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颜回。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6)而同为孔门十哲中言语类的宰予和子贡,两者的才能和贡献远超德行类的四位,但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却不如颜回诸位。子贡尚好,孔子评价他是“汝器也”,是器物中“瑚琏”(7),但照孔子“君子不器”(6)的说法,子贡尚有不足。而宰予则更惨,因昼寝而被孔子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7)由此可见,李零先生说“孔子喜欢木讷之人”并没有错。
但孔子喜欢的并不是喜欢呆头呆脑的木讷,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7),讷于言和敏于行两者都是君子所不可缺少的。关于“讷”字之义,在《论语·学而第一》篇中有“敏于事而慎于言”一语,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相对比,则可知孔子所言之“讷”与“慎”意思相近,而非呆头呆脑的木讷,李零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应改为“孔子喜欢慎言之人”。
另一方面,孔子主张一个人应表里合一,且更加看重内在的东西。儒家重孝和礼,“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此语反诘,旨在孝不仅在形式,更重在敬重。在祭祀时主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0),不仅祭祀的仪式要完备,更应心正意诚。
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并不意味着他对言和色二者完全排斥。如子夏向孔子问孝。子回答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6),在语言方面,孔子主张“慎于言”而非不言。慎字虽有少言之意,更有善言之意。
孔子向来主张中庸,要求不走极端。以质与文二者的关系为例,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8)质与文二者走极端皆不可,君子兼顾二者,故文质彬彬。同理,“巧言令色”,并非指孔子完全排斥。与中庸结合,则可知“巧言令色”当指走向极端情况,即“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11)而是前提目的不正确所以“鲜矣仁”,若能出自本性具有美言好色又何尝不好呢?
鲜矣仁
关于“鲜矣仁”则有两种说法:《<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为“少能有仁也”(3),此为主流观点;另一说法为取程树德《论语集释》转引《石渠意见》观点为“人固有饰巧言令色以悦人而亡心德者,亦有生质之美,言自巧,色自令,而心德不亡者,此圣人所以言其鲜以见非绝无也”(12)。将皇本(13)中“鲜矣有仁”相对比,则前者观点似适合各版本,适用面更广,且《<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为十三经注官方权威,其观点较为稳妥。但后一观点亦不无道理,且切合现实情况,笔者更加倾向于后者。
据《说文解字》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14)意味“亲人”,即我们常说的“仁者爱人”,是一种道德。照此说法则可得出“鲜矣仁”第一种说法。照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孔子说:“花言巧语,僞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15)此种说法较为通俗。而朱子则解释为“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认为巧言令色会导致一个人的道德低下。”他们的说法无疑尤其现实性。在咱们的现实社会中,花言巧语的人,往往让人感觉不可靠。《四书辨疑》则更是列举李林甫、李义府、王莽、武后等例子,证明“盖巧言,甘美悦人之言。令色,喜狎悦人之色。内怀深险之人,外貌往往如此”(16)
而李零先生在“泛爱众而亲仁”一句中直接将此解释为““仁”读人。”(9)即仁与人相通。照此说法则可得出第二种说法。
与上文“巧言令色”相联系,孔子实际并不完全反对“言”与“色”,而是反对口是心非、外宽内忌这一类的极端例子。故王肯堂《笔鏖》解释道:“巧言者,能言仁而年不揜焉者也。令色者,色取仁而行违者也。夫仁岂可以声音笑貌爲哉?故曰“鲜矣仁”。”(16)若能出自本性具有美言好色又何尝不好呢?但问题是,正如《石渠意见》所说的:人固有饰巧言令色以悦人而亡心德者,亦有生质之美,言自巧,色自令,而心德不亡者,此圣人所以言其鲜以见非绝无也。”(16)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所以才会说“鲜矣仁”。
从咱们现实生活出发,言与色二者是不可缺少的。就连孔子说侍奉长辈要和颜悦色,“慎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事”,所以孔门十哲中言语类的子贡和宰予都做出了较大的成就,而德行类的颜回等人,若非《论语》等书记载,估计早已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无人问津。因此,关于“鲜矣仁”的说法,笔者更加倾向于后者。
注释:
(1)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定州汉墓<论语>》中《学而》一篇内容残缺,并无记载(该书“……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据李芳《敦煌《论语集解》校证》校记:鲜矣仁 伯三一九二号、三九六二好号、敦煌本、邗本、《群书治要》引同。皇本、永禄本【仁】上多一【有】字。阮校记云:“案包注及疏文,当作【有仁】”
(3)北大整理本《<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作“鲜矣仁”
(4)钱穆《论语新解》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
(5)《论语集解》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朱熹《论语集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钱穆《论语新解》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其余诸多版本皆于处于或近于此三者
(6)《论语·为政第二》
(7)《论语·公冶长第五》
(8)《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9)李零《丧家狗》
(10)《伦语·八佾第三》
(11)钱穆《论语新解》
(12)程树德《论语集释》
(13)此处指何晏 集解,皇侃 义疏《论语义疏》
(14)许慎《说文解字》
(15)杨伯峻《论语译注》
(16)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
(17)《论语·里仁第四》
(18)《论语·雍也第六》
参考文献: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李芳《敦煌<论语集解>校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北大整理本《<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朱汉民整理,张岂之审定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1990年8月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2005年3月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论语集解义疏(二册)何晏 集解,皇侃 义疏 ,广文书局 1991年再版
许慎《说文解字》张三夕导读,刘果整理 岳麓书社 2006年1月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0月
朱熹《论语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