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新闻 » 交流灌水 » 评吴云丽老师执教一年古诗教学《登鹳雀楼》

用户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册时间:2012/4/8
最后登录:2022/2/11

老油条
发贴数:2432
积分:7404
更新:2013/6/8

1 #
倒序看帖 dgqjj 发表于 2013年6月8日 1:47:48 周六 [只看该作者]

评吴云丽老师执教一年古诗教学《登鹳雀楼》

原标题:在解与不解之间求解
古诗学习是小学阶段乃至终身学习的重点,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习古诗是依靠解词析句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从而在美的文字中,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让古诗教学如涓涓溪流浸润学生心田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
一、文本细读,诗是可解的
寥寥二十字,传诵千百年。《登鹳雀楼》从行文角度看,文本秘妙在于一个“登”字,既是行动之登上,又是心态之向上,是本诗的题眼。
前两行诗人“看”景,既有天空景,又有远方景,还有西方景,更有作者的意中景。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它不仅颜色饱满,白日与黄河两两依傍,更在极目远眺中拉伸了景色的广度和深度,此景稍纵即逝,在动态中充满生机。
后两行诗人运用“千里”“一层”两个虚数词,让想象驰骋于纵横两个维度空间,景入理势,借景揭示生活哲理,两两对仗,最后以“楼”字收尾,紧扣诗题。
如此解诗,是此诗妇孺皆知的缘由。
二、以生为本,诗是不可解的
教师可以沉潜于字里行间,出生入死,学生不能在似懂非懂中,一知半解。
一年级学生学习此诗,不应囿于逐字逐句咬文嚼字,要从整体入手,从直观入手,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方式启发想象,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想去思考,让学生大声地读,读出画面;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思考;让学生陶醉地读,读出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切理解都在不言中。
三、在解与不解中求解
吴云丽老师在执教此诗时,努力寻求一条亲近泥土的求解之路。
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者的思考与实践是值得学习的:
1、理念平实——
一切相信学生,一切依赖学生是教者的思想底色。教学预设时,教者将教学难度降低再降低,不是对文本解读无力,而是让自己走进七岁孩子的世界,用复归于婴孩的心态,让教学环节真正为学生服务。
2、环节真实——
老师具有挑战自我的精神,敢于大胆因学情不同临时更改教学环节,例如,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此诗,教师预设的读诗、背诗环节临时删改。为此,教学环节可能有些不尽如人意,正是这细微处的不完美成就了本课教学的真实。
3、语言朴实——
教师能够和学生说心里话,学生敢于和教师说个性观点。虽然老师与学生有四十岁的年龄差距,我们能感受到朋友间的亲密,师生间的融洽。
4、手段扎实——
本节课教师将认识、书写、使用生字作为重点,识字写字环节接地气,不花哨,行之有效,操作简单。
四、求解之路不是唯一的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出建议,仅供参考。教者可在深刻化、情境化、陌生化教学方面有所思考。
1、加强备课的深刻性。学生不解诗,不代表教师不解诗。对景色的解读教师要抓重点词句,对道理的解读要抓移情感悟,对写字的解读要加强方法指导,教师的深刻如何用浅近的方式融入教学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2、加强对整体意境的创设。学诗要有画面感,画面从哪里来?从情境中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插入鹳雀楼图片资料视频、借助背景的解读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
3、教学设计的陌生化
不要让学生猜到下一个环节老师要做什么,这样的教学才有无穷魅力和吸引力。前文提到,学生能够背诵古诗,在此基础上我们讲什么?
可以学习链接讲作者王之涣和他的《凉州词》;
可以互文学习,增补与“楼”有关的古诗或儿童诗;
可以将盛唐时代的繁花似锦,借此体会此诗的积极心态;
可以切记体察,你就登上了鹳雀楼,有何感想;
可以将不同的识字方法;
可以让学生将诗中的画面画出来……
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次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也希望吴老师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根据2013年6月4日现场评课整理
【把本页分享给好友】
SIGNATURE

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版权所有 
东莞家教网www.dgqjj.com
程序执行时间: 79 毫秒
粤ICP备11015263号  email:helpers#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