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新闻 » 热门话题 » 高三作文指导:作文题目包涵的深度与宽度

用户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册时间:2012/4/8
最后登录:2022/2/11

老油条
发贴数:2432
积分:7404
更新:2013/7/28

1 #
倒序看帖 dgqjj 发表于 2013年7月28日 2:45:46 周日 [只看该作者]

高三作文指导:作文题目包涵的深度与宽度

高三,最后一个月的考练阶段如期到来。在5月的暖风中,我们犹如疲惫的旅人,困顿不堪却又心系远方,渴望到达却又担心来临。每一张考卷发下去,教室里沙沙的声音,似金戈铁马的厮杀,又似昂首永不疲倦啃食桑叶的蚕。我们在做一次次冲锋,实战演练,逼真的有点残酷。交卷的时候,有不舍,有遗憾,有悲壮,有骄傲。只能说我的士兵们又多了一次经验。 
每一次语文考卷讲评,作文,总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总有学生问起,为什么作文总在48分徘徊?纵观5次作文题目。四次材料附加话题,一次半命题作文。48分,是一个很尴尬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突破局限便可达到55左右,那便是理科学生的一个优势。在分析讲卷时候,特意抽了两节课,针对性的做了讲评。 
材料加话题:荀子在《劝学》篇中曾提出了“君子善假于物”的观点,请以“借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学生创作分为三类,第一类:离题文章。120人中,有四位跑题,值得思考的是,这四位同学作文基本功都很好,文笔也不错。立意都定位于“借力不如求己”“反借力”,忽略了话题中的“君子”暗示的正面立意的局限。没有想清楚,“借力”是一种索取,或是精神,或是经验,而“给力”是一种奉献,方向一旦错误,目的地要到达就很困难。但此类问题,错过一次,告诉学生审题方法,下次不会再出现,便可以继续高分。 
第二类,48分作文。120人中,占了近三分之二。此类文章立意正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风凭借力”“阿基米德所要的支点”,扣住了话题和材料。但是文章没有深度或者宽度,仅仅停留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泛泛而谈,显得单薄。就拿题目来说,很多学生命题太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看了题目,却不知道你要表达的,或是不能判断你要表达的方向,都是考场作文大忌。当看到《给我阳光》为题,它传达的信息是扣住了“借力”但具体如何就不得而知,指导变它为《借我一缕阳光》或是《借我一米阳光》。角度相同,明显后者有了灵动,“借”的小巧却又出奇,后面的文章自然有了框架:一缕晨光,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一缕夕阳,无限暇思,游子远方。或是一缕爱的阳光,借给我,我是折射分解的一面镜子,把它传的很远很远。稍稍的变动,使文章写作深度宽度都有了。有很多学生写了类似《环境助你成长》的题目,很笼统和刻板。指导它变化一些,《借它一份力》。抽象事物具体化,“它”可以是蓝天白云,可以是高山湖泊,由它得来的感悟可以说都是“借力”。可以说第二类文章,只要在动笔前,多思考三五分钟,天地便不同,文章便有高下。 
第三类,50分以上的作文,学生已经有了深厚的积淀,但在宽度上还做得不够。《借力于他们》,学生选用事例很不错,借一份屈子的刚正,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博爱。但由于题目还是很传统,作文就不能在第一感觉上有惊艳。“借”是自己缺,去索取,就不可以显示霸气,不可以狮子大开口,阿基米德也只是借个“支点”而不是“杠杆”。明确这些后,换为《借一轮明月洗尘》,诗意,美感都具备,同时也暗含了“借”的所用。拓展了写作的空间,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文章深度宽度自然增加。 
半命题作文:请以“给----留个位置”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次作文,学生创作没有离题作文,无论怎样补充题目,只有高下之分。但问题也恰恰在此处。学生往往先入为主的在脑海中反映出很多传统主题,补充上“善良”“忠诚”“爱心”“信念”等,这样的题目,一目了然,但不幸的是,看到题目,就能猜到内容的,甚至所用事例。就算文笔表达很不错,也就是48分到50分。要向上发展很不容易,因为,文章深度上不容易做到。 
有些学生换了思路,补充“我”“他”“你”,这样,思路能宽敞些。但是学生容易局限在写自我,写亲人朋友,内容还是单一。其实,不变题目,此类文章可实写也可以虚写。“我” 可以是本真,可以是自信。“他”可以是苏子,李清照,鲁迅等。“你”可以是一种豁达的思想,一个欣慰的微笑,一缕清新的风。文章的宽度便被无限大。 
动脑筋的学生思考后,找到一些词语“梦想”“青春”“回忆”来补充。文章很容易显现文采。可弊病是,它大的在800字内不容易写透。指导学生小处着笔。举例示范:《给燕子留个位置》看似平淡的题目。而此处的燕子便是你显示实力的地方,“燕子”便是锦绣唐诗,“微风燕子斜”“王谢堂前燕”诗歌的魅力便是燕子的位置;“燕子”便是一抹春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景里,怎能没有燕子,它便是嘈杂生活中片刻的悠闲;“燕子”便是一份童真,儿童散学归来早,放飞的纸鸢又岂能没有燕子,“燕子”便是我们曾经的童年。由此推及《给那口井留个位置》,凡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那口井便是婉约诗词的见证。“井”是孕育那份清丽秀美的源头,是妇孺皆歌的年代的听者。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文章便深度有了。 
思路一旦打开,学生便跃跃欲试,文思如泉涌便是好状态。没有不会写的学生,只有不会想的学生,这是我们在考练中暴露的弱点,也是我们剩下时间里要努力突破的难点。 
【把本页分享给好友】
SIGNATURE

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版权所有 
东莞家教网www.dgqjj.com
程序执行时间: 32 毫秒
粤ICP备11015263号  email:helpers#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