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册时间:2012/4/8
最后登录:2022/2/11
老油条
发贴数:2432
积分:7404
更新:2013/7/1
|
1 #
<不经常回家看父母就违法>仅为公益口号?
/>
今天看到很多网页上发出了一则新闻叫“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说的是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不经常看望老人将属于违法。
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初印象是政法机关出台了一条很温暖很有人情味的条律,但是这种温暖稍纵即逝,因为但凡去理性的分析当今社会的现状,却发现这又只是一个美好愿望,更像是一条公益口号。
现社会中和老人分居的情况几乎可以统分为两种,首先:第一种是和长辈同生活在一座城市,因为现在年前人更注重自我生活的空间,所以自起炉灶生活一旁。对于这种,那这新出台的条律,还是能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但这前提也是不考虑,年轻的工作压力,是否每天都会加班到很晚,是不是每星期也都盼着周末能在家好好的睡一觉。如果考虑到了他们的工作压力,这种人群的特殊,那这新条率是不是可以对他们的约制可以宽松一点。
第二种是背井离乡打拼在另一座城市,这类人按照他们人群平均的回家次数来算,一年应该是两到三次(含春节),那新条律是不是也有点为难他们了,因为他们当中有大半是在私企工作,谓之国企的只有一小撮人。那么在国企的工作的,他们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而这个休假的权利,还不能一层不变,因为有些节假日的时间只有两到三天,那他们从一座城市奔赴另一座城市,这来回的路途行程可能就要一两天,这样匆忙的回,匆忙的走,能叫回去看望老人吗?反之这种仓促会使老人觉得不安,临走前老人还会歉意的嘱咐一句“下次不要回来了,你忙你的工作”;距离夸张一点的三天都未必能到家。然而在私企工作的人,很多人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甚至把假期都舍去了,即便是有人有心回家,还得看公司能不能批假,再者很多私企的老总,自身的素质修养也就一般,本来能使人动容的行为,也许到了他那边也就成了碰壁了。而且据我所知大多数单位是不会在中途说随便给你请假回家的,更何况这还不是三两天的假期,如果硬是要回去的,人是走了,心里能坦然吗?回来之后不是工作到了瓶颈的状态,就是被辞退,没有一个想这样频繁去换工作的,难道不是吗?但是一边是出台的条律,一边是仕途前程,这不是相互矛盾的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改变这种矛盾,缓解这种社会的道德压力,应该也是从两个方面去改变,一是:要么是国家强制性的管理休假制度,对于那些不认情的企业给予惩罚,这个其实很简单,只要企业员工得不到合法的探亲时间,就去投诉或举报,有一例查一例。但这种的效果我估计最终还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家,当所有的企业报成一团时,就会变成法不责众的情景,那样就和谐了。
还有一种就是改变主流人群的思想,当所有的价值取向不再是为了跟很多人拼比银行卡里的数字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和谐和敞亮了。其实很多人的思想都没有转变过来,总是在过着一种自我摧残的生活,抱怨事做不完,觉不够睡,钱挣不多,没有自由。存在着这些原因只是因为你太功利太固化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从你有思想的那天开始你就知道要活下去,然后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以这个基础上伸展开来的,如果你知道做一件事你就要死了,你肯定不会去做。那反过来说,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为了活着。那人活着不就是为了生活吗?那就应该活的更好,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牵制呢,我常说人其实相对宇宙自然而言和小草是一样的,只是一种生物,那小草的生命周期是春生秋枯,人的生命周期是一百年,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而人就是因为人多了一些思想,太注重自我,太功利之用,所有发生了质变,变的开始多元化,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了。
如果你还是那么的简单,你会发现其实你生活的很好了,你还没有到那种不给你五斗米你就饿死的地步。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思想,功利化的追求是无止境,而且是冰冷的,没有任何的感情可言,而父母、亲人他们才是你真正的财富,而且还是短暂的,以后会消失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分清孰重孰轻,套用一句公益的口号,别让我们爱的太迟了。作者:董克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