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册时间:2012/4/8
最后登录:2022/2/11
老油条
发贴数:2432
积分:7404
更新:2014/11/25
|
1 #
汉字的演变过程
/>
对于汉字演变的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传说和现代考古学资料。一般地认为,对汉字的演变过程认识比较科学的方法是,依靠现代考古学成果,加以人类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描绘出汉字的演变过程了。当然,汉字的演变也是某段人类史演变的具体方面,人类对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依然是未解决,因此,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认识也势必是模糊的、无限靠近的。
【1】汉字的演变过程概论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对于汉字演变过程的描述大都长篇大论,小编为了方便读者直接地理解汉字演变历程,整理出以下演变过程图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繁体和简体汉字。当代汉字研究主要是三条研究路线,一是古文字的识读,二是汉字构形的研究,三是俗字的考证。在过去的上世纪80-90年代,对于汉字的考究工作比较多,然而两千年后,人们忙于经济建设,对于文字的研究似乎处于停滞状态。
【2】汉字的演变过程详细介绍
A、甲骨文: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至于甲骨文是某个人想出的还是集体研究出的结果,暂无人能解答。
B、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C、大篆:大于到了周朝,周宣王有个叫史籀的史官,其创造了大篆汉字,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D、小篆:传说中,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E、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F、隶书: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G、楷书:秦王朝的覆灭后,其官方使用的小篆也随着退出历史舞台。虽然隶书已经是当时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但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H、简化字的出现:大概在1909开始,国内陆陆续续开展了近代简化字运动,把以前难写难记的汉字简化成繁体字、简体字。
【3】漫长的演变过程令人敬畏
汉字的演变过程经过了6000多年的发展,从象形字到如今屏幕上的汉字,我们不得不去敬佩人类的智慧。汉字的出现不只是中国人的,还是世界的,她属于世界人类的发展产物,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承。
推荐阅读:汉字的来历 |
|